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黄药师 虚云和尚法汇—文记 - 蝴蝶谷中文网

黄药师 虚云和尚法汇—文记

发布日期:2024-11-20 08:00    点击次数:93

虚云和尚法汇—文记黄药师

 黄药师

饱读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剪辑

 

饱读山涌泉禅寺经板目次序

影印宋碛砂版序

修补古经跋言

增订佛祖说念影传赞

法系考正

校正星灯集

校正星灯集序

增订饱读山列祖联芳集

附录禅宗五派源流

重建福建饱读山涌泉寺回龙阁募缘启

建筑饱读山寺各堂寮胜缘疏

申书启

为六祖请赐加封谥号申诉

代弘法寺募塑西方三圣引

饱读山募刊佛祖说念影及三坛传戒正范序文

劝造华严经引

讽华严经游海放生序文

游昆明湖放生序文

佛法省要序

重刊三坛传戒仪范后跋

滇南大鸡足山钵盂峰勒赐护国祝圣禅寺同戒录序

滇湖碧鸡山华亭峰靖国云栖寺同戒录序

敕赐饱读山白云峰涌泉禅寺同戒录序

南华寺同戒录序

云门山大觉禅寺同戒录序

高鹤年恒松居士游山记述

星洲居士林特刊序

亳园集序

劫外余音序

卓庵诗集序

弘一人人全集序

弘一人人事略序

弘一人人传

立誓参禅不看经律广记博闻

因博奕有感寄劝念经

示禅东说念主请益三不是随拈数语

戒通畅侍者酒并偈

为妙法禅东说念主刺血书道华楞严经籍后

大乘妙法莲华经后跋

云南开建华亭寺常住所置山场原野分处置院记

曹洞宗四十五世妙莲老和尚塔铭

南洋槟榔屿极乐寺祭妙莲老和尚塔

祭戒尘法师文 维

祭太虚人人文 维

祭载居士传贤文 维

挽郑茂岗有序

记高鹤年居士

 

序文记传铭说题跋

 

饱读山涌泉禅寺经板目次序

 

宋儒有言。‘教学者如扶醉东说念主。扶得东来西又倒。’予于斯语。重有感焉。粤自腾兰入汉。白马驮经。乾竺贡书。代有增益。自东晋以迄南北朝。斯时佛法专重经教。世主以译经为妙严。僧伽以试经而得度。说法以依经为本据。行说念以转经为功德。必至博通三藏。始称法师。纵云究极一乘。罔识真药。是故正高眼藏。以口耳相传。目为虚妄。阐提佛性。以未见经文。争相诘难。甚至重溟五舶。预言被摈于关中。面壁九年。达摩见毒于熊耳。以胶柱而饱读瑟。遂饮水而分河。此圭峰禅源诸诠集之所由作也。李唐以降。绣花一脉。五宗分化。禅德辈出。类多博该三学。于是禅教始渐融通。试不雅少室以楞伽为印心。东山以金刚为下种。乃至字则不识。义即求教。坛经不乏说教之文。读经看教。清翠归己。百丈所许摆脱之分。凡兹理事。昭示风规。若夫金弹银弹之权譬。佛说魔说之□讹。拈止啼钱。剿绝儿孙解路。挝涂毒饱读。死尽魔外偷心。甚至把断关节。喝佛骂祖。直目三乘十二分教为拭疮疣纸。自非亲乘入室之真子。罔知非常提持之著落。以死语会。则祸事矣。迨其末流。执指忘月。弃金担麻。未解得鱼而忘筌。不免因噎而废食。禅教聚讼。又极纷纭。此又永明宗镜录之所由作也。古德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此当东说念主脚跟下事。切忌自瞒。自救不了。诤论奚为。耽著鬼家活计。与入海算沙相较。其能免于五十百步之诮乎。石饱读涌泉。自华严开山。兴圣阐化。演曹源之一滴。跨石门以千年。其间列祖列宗。谛造勤奋。凡属后昆。衣锦荣归。皆当敬念。即以畅达经教一端而论。溯自闽王贡写本之秘笈。岁久无征。元刻剩般若之残篇。待补全帙。有明此后。南板初来。梵箧散藏。继得全书。逮于清初。乃颁龙藏之赐书。迨及康熙。复锓永通之板片。其间耗心血。费净财。蒙艰贞。糜岁月。如永觉请经之记。乃冒万死。紫柏刻经之愿。尽此劳生。或舍利同供。征战处死藏殿。掷千万金于五楹。或钵资罄舍。装修遗残古经。积廿二年如一日。今者吾辈幸沾法乳。应思先进贤劳。我佛妙演圆音。当体法王圣训。又岂可舍野狐之涎唾。自居无孔铁锥。巢蟭螟于眉睫。甘作不快漆桶。遂令龙宫秘藏。化为蟫蠹之丛。鹫岭玄文。讹作乌焉之马。爰拟清厘。重记目次。依补一火之例。立整理之条。加丹黄之标签。分简册之部居。考译撰之东说念主名。纪锓梓之年代。命门东说念主明一不雅本依此轨范。循而考之。缺者补之。经夏告竣。成此经目一卷。题曰饱读山涌泉禅寺经板目次。查其钩稽。尚能如例。昔为霖霈祖于清康熙年间。尝有饱读山永通斋畅达法宝画也曾目。发行于世。迄今逾二百年。币价相悬。奚翅天渊。各籍价目。尚待改订。故缺而不录。予之亟亟于此。所冀禅讲四众。宗通说通。追纵古东说念主得髓之真传。勿忘先德嘉惠之赤诚长途。

 

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月 幻游比丘虚云叙于饱读山圣箭堂

 

影印宋碛砂版序

 

虚云自承乏饱读山以来。每思前明永觉诸祖。所办永通斋锓板畅达法宝功绩。及招揽藏典。以普益后东说念主之困难。当崇祯初元。亲至浙江嘉兴。请方册藏经。扶病冒暑。复值海浪泛滥之变。遇险者三。濒死者再。乃得法宝而归。逮至有清。康熙雍正乾隆代有所赉。汪洋法海。寺众立时饮啄。不可不为本山之厚幸。然惟静恒涛诸祖此后。经板既专理无东说念主。遗著亦散佚无著。虚云屡欲搜残补缺。以经受先志。以常住恬澹。力有未逮。去岁壬申。承施主叶恭绰居士。赉以商务印书馆癸亥所刻续藏全部。校阅禅教律净诸部门。见饱读山列祖遗著多已搜入。喜不自胜。惟霈祖华严疏论纂要之钜帙。竟付缺如。其他霈祖以下之语录遗著。亦有多种均未搜采。而一言半辞。本山亦已缺佚不全。牵挂先代精神心血。留此遗泽。垂训当来。后世子孙。不成保守。以至湮没。常用疚心。去夏搜罗废帙。竟发现宋哲经板之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大宝积经。臆测数百册。梵筴虽已不全。脉望幸未灾及。获此瑰宝。视为奇缘。钞补遮拦。七阅月而竣事。是诚本山闽忠懿王赐藏以后。鲁殿灵光之挂牵品也。今闻朱庆澜居士以施赈至关中。发见宋碛砂藏经。不禁直快赞叹。居士素以法施为志。见此瑰宝。不成自已。即向陕省当局谋。影印之议既洽。乃如沪与叶居士暨诸上善东说念主。发起影印碛砂藏经功绩。自民国辛未尝事。阅今已历三年。为法之勤。至足钦佩。近更以所缺损之二百余卷帙。征得敝寺之大般若宝积等经。过火他宋元善本补而足之。斯诚稀世张含韵也。法藏不可思议之伟业。不意于末法时期。乃得觏此集大成之伟略。不特于佛法上放一异彩。吾知公等弘法之大愿。对此时机。当是冥受付嘱而来者。缘何故。方今佛化西渐。其机已动。泰西学者。向祗注视小乘。视锡兰为教典集合之地。近日渐知北派尚有大乘梵典。遂于尼泊尔等处。肆力搜求。而尚未知我国自唐以来所译梵筴之富。自宋以来校刊梵册之伟然大不雅也。公等之援手正高眼藏。虚云谨拈云门一字。以为之颂曰“普。”

 

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元旦后旬日虚云谨叙于圣箭堂

 

修补古经跋言

 

此大般若经六百卷。大宝积经百二十卷。大涅槃经四十卷。皆延祐间。福建省嗣教陈觉琳刻。沿袭庋置法堂中。我饱读山涌泉寺明清以来。四赐龙藏。而此本久无东说念主披读。莫知其全缺也。本年夏。门东说念主不雅本明一始出而检之。三经共残缺四十余卷。知客清福师倡募遮拦。而首座慈舟法师。西堂宝山师。暨宗寿。兴证。通化。圣修。纯果。法真。龙洸。慎足。传说念。澄朗。优定。能复。诸师等。复发心手钞。足其卷数。此三部古本大经。乃焕然复新。余早晚骚然。若对古佛也。考延祐当元中世。迄今近七百年。东说念主世沧桑之变。不知凡几。而此三经者。巍然尚存。虽久置不检。而避免于潮蠹之坏。不可谓非神龙保护之力矣。工既竣。述其原委于此。并刊列出资芳名于每函之后。俾并垂永恒云。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岁季秋 涌泉寺当家虚云敬识

 

增订佛祖说念影传赞

 

有清光绪庚辰。苏州玛瑙经房。发行佛祖说念影一书。出自守一人人手订。合真寂云福先后两刊本。编为四卷。凡二百四十尊。据其自序缘故。先获云福刻宗门正脉说念影残本。迟之又久。乃得真寂本于杨仁山居士。杨又得之于心月上东说念主云。查续藏载憨山人人撰八十八家传赞。盖为题紫柏老东说念主属丁云鹏摹仿毒头藏本而作。为专刊说念影之开首。今兹不独丁本失传。即求真寂云福初刊本。亦不易复得矣。饱读山旧藏列祖说念影。成于 永觉老东说念主主法之时。自迦文饮光以次凡百有三十尊。各系赞语。崇祯戊寅于住真寂日发行。即所谓真寂本是也。日久隐藏。后二十有四年康熙壬寅。其嗣法 为霖人人。得原来于泉之开元。仅存七十余尊。重事征补。得四十七尊。合 永祖者为一百二十二尊。并加题记。庋于藏经殿。今又二百七十余年矣。代有顷异。幸龙天守护。仅轶五尊。存者一百一十七尊。皆完整无损。云住兹山。获睹是册。持与苏州本相校。同者一百零八尊。传赞皆仍 永觉老东说念主旧题。禅诵之余。复加搜集。续得若干尊。其原有传赞者。多存其旧。无者为之僭补。依世次编入。至苏州本所列世系间有讹误。另加考正。都为三百十一尊敬谨寿之梨枣。冀普同养活。咸植胜因。定名曰。增订佛祖说念影。示仍依守一人人原来。第加增订而已。至康雍以还。诸山名宿影像。搜集容有未周。则限于时与力。拾获补阙。俟诸异日。昔世尊入寂。阿难结集于灵山。慈氏待来。迦叶持衣于鸡足。慧命慈灯。赖以赓续。云生丁末造。望说念未见。惧大法之将堕。叹善根之日薄。冀存象教。昭示方来。兹意上继紫憨永霖诸师遗型。以报佛恩于万一长途。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民国廿四)年乙亥 佛诞日

饱读山涌泉禅寺当家沙门虚云序于圣箭堂

 

法系考正

 

南岳劣等六十世。东明旵祖之嗣法。有海舟永慈与海舟普慈二东说念主。永住金陵东山。俗姓余。普住杭州东明。俗姓钱。续指月录两存之。按天童密云悟祖及钱谦益宗伯。皆为普祖立传。称为旵祖嗣法。祥符荫宗统纪年。载万历六年辛酉。东明旵祖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据上所记。应将南岳六十一生。海舟永慈改定为东明普慈。

 

青原劣等四十五世。芙蓉楷祖嗣法。苏州本依据位中符祖灯大统。迳列鹿门觉。将丹霞淳至天童净。中间五代削去。谓指月录年历差讹。以青州塔记为据。而青州塔记。显出伪托云云。为霖人人。曾辨其谬。续指月录。引以为证。按宗统纪年。宋重和元年戊戌。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淳祖盖芙蓉嗣法二十六东说念主中之上首也。来岁淳祖示寂。真歇了嗣。其后三十有四载。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了祖示寂。天童珏嗣。越十四载为乾说念四年戊子。珏祖示寂。雪窦鉴嗣。经四载为乾说念七年辛卯。鉴祖示寂。天童净嗣。又二载为乾说念九年癸巳。净祖示寂。鹿门觉始嗣。去楷祖示寂。时历五十有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门觉。误为净因觉。显紊世次。兹从传灯及正续指月。列鹿门觉于天童嗣法。增补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纠正位中符之谬。明三峰汉月法藏禅师。初秉拂于吴门北禅寺。嗣法天童悟祖。厥后三峰著五宗原以立异。悟祖发火。遂至追拂。清世宗著拣魔辨异录。于三峰一片。屏斥尤严。三峰不获与临济儿孙之列。已成铁案。惟三峰平日于秘诀。不无建白。弘戒法仪。为后世矜式。兹列三峰于尊宿卷中。示绝于悟祖。仍不泯其护教之功。

 

通鉴载。明建文帝因燕王兵破金川门。帝发太祖遗箧。得杨应能度牒。及缁衣。编修程济曰。数也。因召主录僧溥洽。为帝削发。从水关中出。先入蜀。后入滇云云。今按云南丛书。滇释记第二卷载。应墨客人。俗称文和尚。明太祖长孙。故懿文太子之子也。建文四年时。燕王棣举兵南伐。有内臣出高帝遗命。得度牒三。曰应文。应能。应贤。僧服如之。于是帝与御史叶希贤为应文应贤。吴王熟谙杨应能为应能。并为僧。编修程济为说念东说念主。遂从复说念中出。历游吴楚黔粤。入滇居永晶白龙山。复结茅于鹤庆浪穷间。又驻锡武定狮子山。遗像僧衣犹存在滇。数十年间。常疏法华。楞严。间多题咏。后东归。寿八十余。坐化宫中。葬于西山。称为老佛云。按叶希贤杨应能。明史皆有本传。建文阵一火。皆称殉难者也。滇释记所载。当较详确。又叶杨两公之墓。尚在滇中洱源潜龙庵。即建文隐修之处。今第四卷建文改变为应文。以矫正诸家之讹误。并存跟班忠义之名焉。

 

阿若憍陈如尊者天竺

 

尊者中天竺东说念主。系出世尊母族。世尊成说念后。为五东说念主转四谛法轮。尊者居首。闻声悟说念。为僧宝中第一。故世尊呼为阿若憍陈如。亦名俱邻。此名已知。或言无知者。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 赞曰。

 

歌利挥剑。早已说破。鹿苑初唱。惟师首和。一个耳聋。一个话堕。热瞒地面。居僧上座。

 

梁坞石月华智药三藏尊者天竺

 

师天竺东说念主。梁天监元年帆海达广州。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于宋求那跋陀罗在法性寺所建戒坛之畔。志曰。后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演上乘。传佛心印。求那建坛亦曾立碑曰。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天监元年壬午至唐仪凤五年丙子。凡百七十五年。六祖至此受戒弘法。两师之言验矣。师复由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谓徒曰。此水与西天无别。溪源必有胜地为兰若。至源上不雅山水曰。宛如西天宝林山。谓住户曰。可于此建梵刹名宝林。百七十年后有菩萨来此演化。得说念如林。皆如所谶。并建罗浮月华等寺。肉身当今月华寺。赞曰。

 

西天来此。羊城植树。饮水建刹。预待大士。

悬谶百七。黎民蒙度。留身月华。永洒甘霖。

 

智岩禅师《迦叶至此三十三世毒头第二世》

 

师曲阳华氏子。弱冠智勇过东说念主。身长七尺六寸。隋伟业中为郎将。累立军功。唐武德中。年四十八。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出家。一日晏坐。睹异僧长丈余。谓师曰。卿历八十世出家。宜加精进。言毕不见。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复参融禅师。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人人真诀。所得都一火。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境。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过此。吾复何云。仪凤二年正月初旬日示寂。赞曰。

 

八十世生。深渊端坐。尘沙劫来。不是这个。

融师拨转。顺帆船柁。长时千秋。高风不堕。

 

慧方禅师《西天三十四世毒头第三世》

 

师润州延陵濮氏子。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谒岩师。有计划神秘。岩审其根器堪荷处死。示以心印。师豁然认识。复付法于法持禅师。隐居茅山。将入灭。见五百许众。髻发后垂。如菩萨状。各持旛华云。请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别。唐天册元年八月一日示寂。小林变白。溪涧绝流。说念俗哀慕。声动山谷。世寿六十有七。僧腊四十。赞曰。

 

一相无相。谁能思量。孑然多身。万物皆真。

 

动也行云出岫。静也声湛谷神。赴机千江月。拟议隔河津。

 

法持禅师《西天三十五世毒头第四世》

 

师润州江宁东说念主。姓张。幼出家。年三十。游黄梅。依忍人人座下。闻法心开。复值方禅师为之印可。及黄梅垂灭。谓弟子玄赜曰。从传吾法者。可有十东说念主。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唐长安二年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诫露骸松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旛西来。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围林木变白。七日而止。寿六十八 赞曰。

 

黄梅闻法。毒头受记。传法威师。绵远接踵。

露骸松下。含灵等利。慧日长明。辉天耀地。

 

智威禅师《西天三十六世毒头第五世》

 

师江宁陈氏子。四岁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谒法持禅师。传受处死。自尔江左学侣。奔凑门下。有慧忠者。师视为法器。示偈曰。莫牵挂。念成生死河。循环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忠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心仪。长波当自止。师又示偈曰。余人道空无。缘妄生东说念主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复答曰。虚无是实体。东说念主我何所存。忘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审其了悟。遂付法。唐开元十七年终于延祚寺。赞曰。

 

中持师毒。著佛头粪。唤钟作瓮。欺贤罔圣。

越空劫外。三更日正。实体虚无。凌霄藤盛。

 

潮阳灵山大颠宝通禅师《西天三十六世青原第三世》

 

师陈帝之裔。颖川东说念主。祖官于潮。开元间。师诞于潮郡。幼岁慕云林。与药山惟俨。并事惠照禅师。受戒已。同游南岳参石头和尚。得大丧胆法。唐贞元初入罗浮。至潮阳。开辟牛岩及灵山等处。韩愈问说念。留衣致意。事载传灯录。长庆四年一日告辞而逝。寿九十三。著有金刚经心经释义。塔在灵山左。赞曰。

 

彻证至理。岂拘正偏。扬眉瞬目。一任风颠。

语默动静。妙阐幽玄。昌黎拜倒。衣秘书传。

 

饱读山灵峤禅师西《天三十六世南岳第三世》

 

师不知何许东说念主也。与五泄山灵默禅师同印心于马祖。隐居饱读山前岩。故岩以师名名之。涌泉寺址原系深潭。为毒龙窟宅。尝为民害。郡从事裴胄请师制之。师乃临潭诵华严经。龙出听经。遂徙去。众感其德。以潭址建寺。迎师住锡。于唐建中四年开法。敕赐额华严。大弘法化。后下降不解。出弘释录及闽志。赞曰。

 

契马师机。神珠无价。妙阐华严。龙归座下。

开辟石饱读。雷音普化。长时巍巍。光辉日夜。

 

毒头鹤林玄素禅师《西天三十七世毒头第六世》

 

师延陵东说念主也。姓马。参威禅师悟旨。复居京口鹤林寺。一日有屠者预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欢然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性对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何区别之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东说念主。曰是僧。师曰。非可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为甚么不著。师曰。无汝栖泊处。天宝十一年示寂。塔于黄鹤山。敕谥大律禅师。大和宝航之塔。赞曰。

 

佛性对等。海水味一。屠儿刀放。三涂顿息。

西来何意。会即不疑。不疑不会。佛亦奚为。

 

径山说念钦禅师《西天三十八世毒头第七世》

 

师苏州昆山朱氏子。初服膺孔教。年二十八。投素禅师出家。得旨后。至径山驻锡。玄化大振。僧问如何是说念。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红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得不当。曰如何是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唐大历三年。代宗征至阙下。亲加瞻礼。帝悦。谓忠国师曰。朕欲锡钦师别称。国师欢然奉诏。乃议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寂。说法而逝。谥大觉禅师。赞曰。

 

为真法宝。作丈夫事。始祖双径。龙王献地。

马师试惑。帝主钝置。唐国一东说念主。声振百世。

 

韶州灵树如敏禅师《西天三十八世南岳第五世》

 

师闽东说念主。嗣长庆安。(南汉)广主刘氏。奕世钦重。封知至人人号。僧问佛法至理如何。师展两手而已。有问和尚有缘甚么处。师曰。日出东。月落西。师三十年不请首座。有问如何不请。师曰。吾首座初生也。一日曰。出家也。一日曰。行脚也。一日命众出三门迎首座。云门果至。化被岭表。四十余年颇有异迹。广主将兴兵。躬入请师决臧否。师已先知。怡然坐化。王至。问和尚何时得疾。对曰。未曾得疾。适封一函子。令呈大王。王开函得一帖子云。东说念主天眼目。堂中上座。王悟师旨。遂媾和。乃召第一座开堂说法。云门也。龛塔葬仪。皆广主办。谥灵树禅师真身塔焉。赞曰。

 

师坐说念场。尊法崇重。七古八怪。循机变弄。

卅载等东说念主。留函酬问。域中大事。上座担任。

 

唐石钟发光禅师

 

师河南汝阳杨氏。世居官。见罪东说念主叹曰。东说念主本无罪。无明陷之。地狱本无。夙业感之。遂发愿诣少林寺出家。受具于开元。精研毗尼。及诸教乘。后遍历诸方。究西来直指。发明进取。步礼迦叶。至鸡足。驻锡其间。创石钟寺。遂成法宇。赞曰。

 

无意一语。捷出群机。任意闲静。浪费钳锤。

饮光隐处。日月重耀。石钟发响。音震冥微。

 

鸟窠说念林禅师《西天三十九世毒头第八世》

 

师姓潘。富阳东说念主也。母朱氏。梦日光进口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具。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制师处。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下。师谒之。发明心肠。及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问说念。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师曰。八十老头行不得。忽一日谓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化。赞曰。

 

秦望山头。是何样子。月挂松枝。尘飞不上。

至险至平。太守难谅。位高太危。徒怀怅望。

 

饱读山兴圣国师《西天四十世青原第七世》

 

师系出大梁李氏。幼恶荤膻。乐闻钟梵。年十二。有白气数说念。腾于所居。师题壁曰。白说念自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定祛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题罢。气即随灭。年十五。梦僧告曰。出家时至。遂依白鹿规禅师出家披削。参雪峰。峰搊住曰。是甚么。师释然了悟。亦忘其了心。惟举手摇曳而已。峰审其悬解。抚而印之。后闽王建涌泉。迎师主席。赐号兴圣。法说念大行。 赞曰。

 

直下若会。箭过新罗。通宵有路。一任摩挲。

不跨石门。毕竟作么。涂毒雷轰。长时不磨。

 

梁饱读山扣冰古佛

 

师新丰翁氏子。母梦比丘风神炯然。荷锡求宿。东说念主指谓此辟支佛也。一忽儿孕。生于会昌四年。香雾满室。弥日不散。年十三出家。初以讲说为众所归。谒雪峰。携凫茨一包。酱一器献之。峰与语。异之曰。子异日必为王者师。天成戊子。应闽王召。茶次。师拿起櫜子曰。会么。曰不会。曰东说念主王法王各自照了。留旬日。以疾辞归饱读山。至十二月二日。沐浴升座。告众而逝。荼毗。祥曜满山。获五色舍利。塔于饱读山正寝。赞曰。

 

为王者师。受雪峰记。坐扣坚冰。空里游戏。

举起茶櫜。天崩地裂。东说念主王法王。慧日普丽。

 

冲煦慧悟禅师《西天四十一生青原第八世》

 

师福州东说念主也。姓和氏。幼不茹荤血。自誓出家。登饱读山投晏国师剃度。得法受记。弘法饱读山。周显德中。江南国主延住光睦。僧问如何是大路。师曰。我无小路。曰。如何是小路。师曰我不知有大路。次住庐山开先。晚居金陵净德。聚徒说法。有声于时。开宝八年归寂。赞曰。

 

幼入师室。撞破石头。一言之下。傍边逢源。

大路小路。步步红尘。我不知有。狮子嚬呻。

 

乳源双峰寺肉身广悟禅师《西天四十一生青原第八世》

 

师讳竟钦姓王氏。蜀益州东说念主。幼投峨嵋山黑水寺出家。二十一岁具戒巡礼。晚见云门契悟印证。时刘氏僭号岭南。尤尚释教。如灵树知圣。云门匡真。皆那时钦重。而师居其一。南汉刘晟尝召问甚喜。赐以磨衲方袍。太平兴国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与诸缁素夜话。焚香合掌而逝。僧腊四十二。世寿八十二。塔全身本山。至大中祥符九年。塔户分裂。视之如生。缁素迎请胶漆。供双峰山。地点贵重。甚感灵异。赞曰。

 

峨嵋脱染。宝石佛戒。生死大事。遍扣名德。

函盖云门。狂心顿歇。质留双峰。长时不灭。

 

丹霞子淳禅师《西天四十六世青原第十三世》

 

师剑州贾氏子。弱冠为僧。彻证于芙蓉之室。上堂云。乾坤之内。寰宇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肇法师恁么说念。只解指纵话迹。且不成拈示于东说念主。丹霞本日辟开寰宇。蹧蹋形山。为诸东说念主拈出。具眼者辨取。以柱杖卓一下曰。还见么。鹭鹚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他。宣和己亥春示寂。塔全身于洪山之南。赞曰。

 

入芙蓉室。忘来去路。蹧蹋形山。无本可据。

君臣说念合。月芦藏鹭。倒驾慈航。渡东说念主多数。

 

宋大领路岸禅师《西天四十六世南岳第十三世》

 

师讳志靖。字达岸粤。韶州曲江梁氏子。生朱梁贞明四年。少不乐世事。十二岁出家。二十受具于云门偃。南汉刘晟。敬其德。尊宠甚隆。师偶过大通(大通烟雨为羊城八景之一)之滘浩口。阻风登岸。见古寺。爱其幽胜。不忍去。请于刘。重新之。赐名宝光。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辞众逝。灵光烛天。奉其真身。时示灵迹。至今不坏。遐迩争礼之。寂年七十有二。赞曰。

 

大士示化。遇缘即应。大通遗址。继启先圣。

灵光烛天。破永夜梦。留身范世。作福田供。

 

初刊师相。不得出处。故附于应化之末。后得大通烟雨宝光古寺记。始悉生  平。因述于右。本应按代列入。因板已定。不成羼入。故仍补遗于此焉。

 

宗赜慈觉禅师《西天四十六世青原第十三世》

 

师茗州孙氏子。得法于广照。继席长芦。僧问达摩面壁此理如何。师良久。僧礼拜。师曰。本日被这僧一问。直得口哑。上堂云。冬去寒食。一百单五。活东说念主路上。死东说念主多数。头钻防止。将谓众生苦。拜扫事如何。骨堆上添土。唯有出家东说念主。不踏无生路。人人且说念向甚么去。南天台。北五台。参。赞曰。

 

放一线说念。禅净对立。谁权谁实。千圣不识。

大士应化。逆顺罔测。东林结社。熊耳面壁。

 

真歇清了禅师《西天四十七世青原第十四世》

 

师左绵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东说念主咸异之。试经得度。拈丹霞之室。霞问如何是空劫之前我方。师拟对。霞曰。你闹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迳归侍立。霞掌曰。将谓你知有。师欢然拜之。住后。上堂云。我于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启齿处不可得。师终于皋宁崇先。塔于寺西华相嵨。谥悟空禅师。赞曰。

 

一掌之下。伎俩俱尽。将为瞥地。旁不雅者哂。

夜月流辉。澄潭无影。巧拙不到。金缄密稳。

 

天童宗珏禅师《西天四十八世青原第十五世》

 

师印心长芦。出世天童。上堂。劫前运步。世外横身。妙契不可意到。真证不不错言传。直得虚静敛氛。白云向寒岩而断。灵光启暗。明月随夜船而来。正恁么时。作么生履践。偏正不曾离本位。纵横那涉语缘分。僧问如何是说念。师曰。十字路口休斫额。赞曰。

 

妙契匪意。真证离言。当街斫额。举棹迷源。

横身劫外。透澈掀起。正偏回玄。如珠走盘。

 

雪窦智鉴禅师《西天四十九世青原第十六世》

 

师滁州吴氏子。儿时。母为洗手疡。因曰。是甚么。对曰。我手似佛手。长失怙恃。依真歇于长芦时。大休首众。器之。后隐迹象山。山怪不成惑。半夜开悟。复见休。蒙印可。住后上堂。世尊有私语。迦叶不覆藏。彻夜落花雨。满城活水香。赞曰。

 

我手佛手。阿师多口。隐迹象山。痴狂外走。

机契天童。百怪潜匿。达摩不识。世尊无密。

 

天童如净禅师《西天五十世青原十七世》

 

师生而歧嶷。不类常童。长学出世法。参足庵于雪窦。庵令看柏树子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廖廖对眼睛。落地枯枝才□跳。松萝亮□笑掀腾。庵颔之。出世天童。六座说念场。两奉天旨。法说念之盛。可想见也。示寂说偈曰。六十六年。犯罪弥天。打个□跳。活陷黄泉。塔全身于本山。赞曰。

 

从来无名。唤作庭柏。痴心休想。受赵州惑。

末后拈出。称锤是铁。此电扇布。知恩酬报。

 

鹿门自发禅师《西天五十一生青原第十八世》

 

师参长翁净。值净上堂。举灵云见桃花悟说念缘分。颂曰。一个乌梅是本形。蜘蛛结网扦蜻蜓。蜻蜓落了双方翅。堪笑乌梅咬铁钉。师不觉发笑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后承印章。出世鹿门。示众曰。尽地面是学东说念主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东说念主一只眼。以这个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拒绝。诸东说念主还看得读得么。如看得读得。老衲请他吃个无米油餈。赞曰。

 

灯原是火。日月同明。失声一笑。鼻直眼横。

无米油餈。觌面相呈。毕竟如何。梅咬铁钉。

 

普昭一辩禅师《西天五十二世青原十九世》

 

师洪州黄氏子。年十一岁。丁父忧。遂出家。十八纳戒。参鹿门。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东说念主一只眼。门曰。汝被一卷遮却也。师拟对。门摇手曰。不快漆桶。去。师于言下有省。出住青州普昭。迁东都万寿。室中三百问。戡验学者。声被大河南北。师示微疾。说偈而逝。寿六十九。塔分仰山栖隐。阳台青水院。赞曰。

 

以如是眼。读如是经。穷畴昔际。透澈惺惺。

百问云兴。几能折合。麟趾振振。神驹馺馺。

 

无谓贤宽禅师《西天五十四世南岳二十一生》

 

师和州周氏子。参金牛于冶父。才见。牛便喝。师亦喝。牛曰。那里学得这许头来。师曰。大有东说念主疑著。牛便打。明日复见牛。引入阁中坐。忽炉内汤瓶水溢。灰上冲。师忽然大悟。汗如雨下。呈偈有水底泥牛吼一声。大千沙界一说念倾句。牛颔之。至正中开法太湖普明。禅衲云臻。夜有天灯下照。遐迩叹异。特赐佛照圆悟之号。泰定三年九月十五日说偈而逝。塔全身于太湖。赞曰。

 

金牛一喝。松石一火年。春云野鹤。秋水澄渊。

佛祖垂照。鉴地辉天。东西南朔。一等周旋。

 

高丽铁山琼禅师《西天五十五世南岳第十二世》

 

师湘潭东说念主。年十八出家。首谒雪岩。屡入室呈解。岩但曰。仅仅欠在。一日忽触著欠字。身心豁然。透骨彻髓。乃跳下禅床。擒住岩曰。我欠少个甚么。岩打三掌。师设拜。岩然之。谒东岩。岩问。心不是佛。智不是说念。上座作么生会。师曰。抱赃叫屈。岩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曰。眉间迸出辽天鹃。高丽国王钦其说念德。请至其国。大弘法化。后在袁州慈化。示寂。塔于不雅音阁后。事出明永乐间径上文琇著增集续传灯录第五卷。赞曰。

 

髑髅榼破。痛下一锤。本无欠少。须经这回。

 

龙睛鹿眼尚难识。万里无端逐臭来。眉间迸出辽天鹃。法网弥太空洋开。

 

独庵说念衍禅师《西天五十五世南岳二十二世》

 

师苏之相城东说念主。族姓姚。年十四岁。出家于里之妙智庵。从虚白亮公习天台教。后参愚庵机契。掌内记三年。出世普庆。迁天龙。尝自题肖象曰。看破芭蕉拄杖子。应付透骨露风骚。有时摇动龟毛拂。直得虚空笑点头。永乐中以佐命功。文皇欲官之。不可。一日召见。上潜令东说念主以冠服被体。进爵太子少师。不得已拜命。奉使说念疾。上亲临视。示寂。封荣国公。谥恭靖。荼毗舌根不坏。舍利五色。塔于西山。寿八十有四。赞曰。

 

大士垂迹。化非一端。三十二应。顺逆音不雅。

人人如是。敢测尊颜。损己济世。东说念主神同欢。

 

石溪无一全禅师《西天五十五世南岳二十二世》

 

师之行实无考。惟续藏载。师与岑岭同印心于雪岩。而师之真仪。藏于饱读山。垂三百年。敬为临邈。用彰潜德。赞曰。

 

实相无相。万物皆状。真说无说。溪声长舌。

随缘隐显。如水中月。雪岩正眼。长时不灭。

 

五台山壁峰宝金禅师《西天五十六世南岳二十三世》

 

师乾州永寿石氏子。诞时白光盈室。六岁出家。遍历讲肆。忽叹为非。遂更衣谒如海于缙云。偶携筐撷蔬。入定三时方寤。呈解不契。海谓师曰。此尘劳暂息耳。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始明。师由是胁不至席者三年。一日闻伐木声。惭愧如雨。乃曰。古东说念主说念大悟十八遍。小悟多数。岂欺我哉。未生前事。本日方知。寻受记□。出世五台。众至万指。至正洪武间。两蒙召对。问法称旨。壬子六月示寂。荼毗。舍利五色。赞曰。

 

白光烨烨。法中之瑞。伐木闻声。更有何事。

两入帝庭。高提祖印。皇恩正渥。浩歌归去。

 

明狮子山应文禅师

 

师朱明建文天子也。燕藩之变。金川门破。内臣出高皇遗命。得度牒三。曰应文。应贤。应能。伽黎俱备。宫中火。帝易僧服自居应文。自复说念出。从行者御史叶希贤。吴王熟谙杨应能。并易僧服。分居应贤应能。历吴楚黔蜀。迂回入滇。隐居狮子山有年。今遗像犹存。晚岁东归。坐化宫中。世寿八十余。葬于西山。赞曰。

 

东说念主王法王。各行正令。千日并照。有感斯应。

必竟如何。路绝凡圣。叶落归根。无欠无剩。

 

附建文天子出家诗二首于下

 

牢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鹤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安在 江汉冷凌弃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风尘一夕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 夜漏无声水自沈 遥相禁城彻夜月 六宫犹望翠华临

 

松隐茂禅师《西天五十六世南岳二十三世》

 

师奉化郑氏子。年十八出家。奋志参方。首谒保宁。宁问来作甚么。师曰。生死事大。特求出离。宁曰。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根蒂。何缘入此革囊。师拟对。宁便打。师豁然悟入。晚岁退隐东堂。一日示微疾。集众离别。众请偈。师举手自指曰。此中廓然。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捏右拳枕额而逝。世寿八十有五。荼毗有天花之祥。舍利多数。塔于瑞云西岗。赞曰。

 

无量劫来。抱此革囊。棘手一击。如雪沃汤。

通身是口。毛孔放光。光前绝后。天花高涨。

 

绝学世诚禅师《西天五十六世南岳二十三世》

 

师示众曰。有志之士。趁众中柴干水便。僧堂暖和。发愿三年不外出。决定有大受用。有等才作技艺。认为胸次轻安。咫尺清净。便一时放下。作偈作颂。口快舌便。将谓是大了当。误了一生。可惜前来很多神思。半途而废。三寸气断。将何保任。众昆季欲出离生死。参须真参。悟须实悟始得。赞曰。

 

水便柴干。实悟真参。旷劫生死。岂是应付。

婆心片片。痛切心肝。三界火宅。露地自安。

 

太华无照玄鉴禅师《西天五十七世南岳二十四世》

 

师滇之曲靖普鲁吉东说念主。父任安宁。师乃诞焉。长依虎丘云岩净公剃染。与念庵为友。初习教不雅。叹非究竟。历参空庵一。岑岭妙。契心印于中峰。峰命分讲为第一座。不多还滇。出世太华。大弘绣花之旨。终于太华。寿三十七。塔于本山。赞曰。

 

祖意教意。谢绝拟议。钝根阿师。草鞋浪费。

疏存德峤。讲弘良遂。法法无碍。光烛天地。

 

径山季潭泐禅师《西天五十七世南岳二十四世》

 

师台之临海东说念主。八岁。依笑隐学佛。十四薙染。出世径山。有声于时。明太祖召住天界。宠遇优渥。宋学士濂赞师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证大灵巧。其推重如斯。师著有全室集。并笺注金刚般若心经楞伽三经行世。赞曰。

 

龙飞五位。法运更新。如云之从。为国之珍。

不染世荣。天语益温。末后倾出。谁赓其音。

 

碧鸡山华亭玄峰禅师《西天五十七世南岳二十四世》

 

师本楚东说念主。族姓周。因祖父宦滇南。遂籍昆明。母梦祥云绕屋而生师。师少具威仪。有夙慧。年十二博通士典。十四厌尘劳。依雄辩法师出家禀具。参宝积坛主。与雪庭禅师为友。一日看柏树子话。疑情现前。晏坐树下。经七日。闻鹊噪。乃出定。东游参天目于中峰。一语忘筌。遂获印心。返滇。峰示偈云。百亿日月绕四栏。光射银山穿铁壁。一庵表里赤条条。拈来老是心王苗。出世华亭。说念风远被。至正九年己丑嘉平三日。示众曰。记住腊八。吾将归去。师生于中统丙寅。世寿八十四。僧腊七十。塔于本山。集有高僧传及语录行世。赞曰。

 

柏树子话。有甚妙玄。中峰拈出。动地惊天。

烁破面门。鼻无半边。华亭毓秀。慧灯永传。

 

盘龙山宗照莲峰禅师《西天五十七世南岳二十四世》

 

师晋宁段氏子。生而颖异。天性绝伦。年十八。礼云峰薙染。以生死为念。不忘参究。一日闻伐木声有省。出滇见空庵。复叩中峰。乃获印证。至正间回滇。开法盘龙山。有黑井为毒龙窟宅。颇为民害。师既建寺。书咒沉水而害息。宁州有虎患。辄伤东说念主。师噀水驱之。虎亦潜迹。其神异甚多。师之肉身龛于盘龙。至今岁月朝礼者连接。赞曰。

 

刹刹尘尘。随应现身。百川之月。百花之春。

手眼快便。伐木丁丁。盘龙说念启。长时传灯。

 

古庭善坚禅师《西天六十世南岳三十七世》

 

师昆明丁氏子。诞时红光烛天。异香满室。十岁依慈宗于五华。易名善贤。初参宽绰于金陵。际示以万法归一话。一日阅圆觉经。至身心俱幻。豁然有省。十九礼柏岩。遂改今名。再参宽绰。始蒙印章。付以衣拂。嘱曰。吾说念自子大兴。临济慧命。勿令断交。师掩耳而出。历主浮度天界诸名刹。后返滇。即创归化。大弘直指之旨。著有‘山云水石集’行世。赞曰。

 

香光盈室。古圣再来。龟毛拈出。照遍九陔。

这个非别。石上花栽。说念并盘龙。甘霖同开。

 

鸡足山真圆月潭禅师《西天六十六世南岳三十三世》

 

师湘东说念主。族姓萧。父宦金陵。乃诞师焉。年十八。出家天界。秉具后。遍叩现代名宿白斋宽绰遍融诸老。皆相器重。后印章于月心老东说念主。嘉靖初卓庵鸡足。聿成名刹。即今之华岩寺。是时南诏大法。得盘龙古庭及师接踵。再振宗风。赞曰。

 

大士化世。弘法自任。月照千江。无水不印。

性月共圆。诸德同证。南滇载德。大法永盛。

 

明云栖莲池人人莲宗八祖

 

师俗姓沈。籍温柔。十七补邑庠。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一日失手碎茶瓯。有省。北游谒笑岩。求开示。岩曰。阿你三沉外来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师恍然。辞归。过东昌。闻谯楼饱读声。忽悟。说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沉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万历乙卯七月。师将示寂。预别众曰。半月后吾将他往。至期示微疾。面西而逝。著有弥陀疏钞。云栖法汇行世。赞曰。

 

老诚念经。不须捏怪。宁待融通。就地捉败。

一声涂毒。漆桶不快。更问如何。三沉外。

 

明回龙闻谷广印禅师

 

师嘉善周氏子。母梦神东说念主。翼卫入室而诞。七岁送开元寺剃度。参仪峰。峰令看云门露字缘分。至忘寝食。结茆双径。阅亮坐主参马祖几话。疑情顿发。一日睹瑞光花大悟。历参云栖龙池。皆为印可。龙送至门。抚师背曰。老侄。我还疑你在。师曰。甚处疑某甲。龙曰。如何是密启其意。师曰。本日不打宜兴转。龙呵呵大笑。师戴笠便行。后主真寂。六合向风。赞曰。

 

生有自来。神东说念主卫送。顶笠便行。一任拈弄。疑则别参。凡圣不共。一滴苕溪逆流。知他是济是洞。

 

鸡足山如朔月轮禅师《西天六十七世南岳三十四世》

 

师马龙易氏子。十八出家受具。参月潭。盘桓有年。得受心印。尊容万行。不以得少为足。遍参南北名宿。留燕都二十有六载。名动九重。两蒙赐紫衣龙藏。晚岁返滇。历主华亭华严两名刹。大振宗风。有语录行世。赞曰。

 

心印月潭。名动阙庭。化被六诏。赐紫匪荣。

描真作绝。风骨棱棱。龙藏重颁。华严华亭。

 

真可紫柏禅师《西天六十七世南岳三十四世》

 

师吴江滩缺沈氏子。游方闻诵张拙偈。至断除报怨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万历癸卯秋。忌师者以他事陷师拖累。被逮拷讯。样式自由。抵死以传灯未续。为我出世慧命一大负。余无他言。法司定案欲死师。师曰。世法如斯。久住何为。乃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学程闻讯趋视。师复张目一笑而别。塔于径山。著有紫柏集行世。赞曰。

 

其骨如铁。其气如虹。肩荷大法。力挽颓风。

如护君父。宁顾厥躬。虽罹其难。不辱门风。

 

南华憨山德清禅师《西天六十七世南岳三十四世》

 

师金陵全椒东说念主也。姓蔡氏。父彦高。母洪氏。梦大士携孺子初学。抱之。随有娠。及诞。白衣重胞。有异香。出家酬报。参笑岩。岩示以分内钳锤。后结茆北台龙门。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湛满死亡。如大圆镜。说偈云。瞥然一念狂心歇。表里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后因宏法。致婴世难。而说念望益高。天启癸亥。坐化曹溪。寿七十八。著有梦游集行世。赞曰。

 

弘说念婴难。其说念益弘。曹溪一滴。沉同风。

龙象蹴蹋。振瞆启聋。一灵皮袋。衬映卢公。

 

鸡足山本安无心禅师《西天六十八世南岳三十五世》

 

师湖南平江舒氏子。随母之燕。年十六。于法海寺削发圆具。究心宗乘。久依南明广。于言下密契。与妙峰友善。万历己丑。诏赐紫衣。慈圣太后懿旨。命师与妙峰同送龙藏至鸡山华严。众因迎师驻锡大觉寺。于时滇南祖说念称极盛焉。赞曰。

 

黄卷赤轴。光被南天。蛮夷同庆。至化盛大。

红波浩淼。鸡足峰前。面目当今。倒却刹竿。

 

明南雄莲社庵肉身念纯人人莲宗

 

师讳智一。字念纯。江西太和郭氏子。母梦白莲而孕。生于万历丁亥冬月十九日子时。生时祥光满室。幼不群。厌腥膻。十岁通内典。十八登进士。历官都御使。巡抚黔粤。二十五岁昭彰当说念。弃官出家。投丹霞大素禅师薙染。素师广孝。是沩仰法派。受戒于云栖莲池人人。参方十载。发明心肠。禅净并行。紫柏憨山印可。许为秘诀砥柱。天启六年创莲社庵。凿放生池四。专志净修。日课弥陀十万。再建鳌山寺青莲庵旃檀林。四寺接众。遐迩慕其说念风。与莲池人人相同。于顺治乙亥七月十三午。无疾。告众勤劳。宏扬佛法。说毕。端坐念经而逝。世寿七十三。僧腊四十八。度东说念主多数。去世经百日如生。香风不散。知州罗公与绅耆善信。留肉身养活于莲社庵。迄今三百余载。仍然如生。俗时著有官箴青螺集。秘诀著有禅净双修集净土诗行世。赞曰。

 

慈爱初临。万物皆春。大哉造化。能使荣枯。

一句弥陀。看破红尘。金刚体固。艳羡高风。

 

鸡足山用周水月禅师《西天六十八世南岳三十五世》

 

师常德王氏子。少业儒。因阅金刚般若经。至凡整个相皆是虚妄有省。年十六。投古林脱白。志切进取。自谓识量依通。非究竟法。遍参古宿。深求有盘算。至峨嵋忽获证琉璃三昧。胸中莹彻。了悟无滞。晚见雪峤信和尚。呈所见。信颔之。旋滇结茆鸡足。额曰水月。遂以名焉。一日集众。以法说念相勉。端坐而逝。寿六十有四。赞曰。

 

未明这个。骑驴觅驴。一言投机。碎身难酬。

琉璃三昧。法海飞翔。水月安在。雨散云收。

 

九溪山知空中峰禅师《西天六十九世南岳三十六世》

 

师湘乡东说念主。张氏子。十岁。投水月脱白。精究毗尼。参柏树话。苦不得入。一日礼万佛名经。至三卷。举南无二字。忽身心零散。即说偈云。虚空是佛身。我本世间东说念主。我性与空合。非佛亦非东说念主。遂创居九台。有密行老东说念主者。居衡州南云。令东说念主以衣拂致师为临济三十二世。师拜受开法。一日谓众曰。三日后必雨。雨时相报。吾将去矣。至时果雨。侍者报师。含须绕殿三市。坐翘一足而逝。世寿七十七。有语录及草堂集行世。赞曰。

 

一声南无。震倒柏树。万派朝宗。千山独露。

虚空蹧蹋。气参佛祖。末法轨范。狂澜砥柱。

 

古林庵慧云古心如馨讼师《律宗古林第一生》

 

师江宁溧阳杨氏子。生时异香盈闾。面有朱痣三十六。弱冠就摄山薙发。夙禀洪愿。步叩清冷。感文殊授衣摩顶曰。为汝受戒竟。师于言下顿悟五篇三聚心肠秘诀。专持梵律。皎若冰霜。建古林庵。中兴戒法。神宗天子赐紫。命至五台开皇戒。感庆云现空。赐号慧云讼师。得法十二东说念主。大启律门。赞曰。

 

文殊舒臂。梵戒圆成。塔幸优波。随类现容。

东说念主天咸庆。玄化神功。律日永耀。长时昌隆。

 

鸡足山定堂本帖禅师《西天六十九世南岳三十六世》

 

师寻甸杨氏子。嘉靖间。游依秀嵩山白斋和尚脱白。参万法归一话。发明心肠。后住鸡山金龙潭。屡见金龙出现。又感椒树放光。故创庵以花椒名焉。临化书偈曰。性无加减岂悟迷。本无来去巧妆奇。几回力尽心圆处。坐脱娘生铁面皮。赞曰。

 

万法归一。忘筌得鱼。鲸吞海水。显露珊瑚。

椒树放光。金龙现瑞。力尽心圆。不可思议。

 

金山铁舟行海禅师《西天六十九世南岳三十六世》

 

师新安蒋氏。幼孤。尝至忠灵院。见像教端严。欢然忘返。即僦食院中。佛前瞻礼经行。俨若老衲。脱白圆具后。专心进取。发明大事。印章箬庵。后出世江天寺。师尝梦乘舟于烟波浩淼中。至住金山。与昔梦契。示微疾逝。年登七十。赞曰。

 

大寝未醒。梦中说梦。烟波浩淼。风云谁动。

箬师唤起。应江天任。睁开两眼。法何欠剩。

 

华严肉身圣可禅师

 

师西蜀王氏子。业儒。生于崇祯元年。七月十三日亥时。十五岁避姚黄拖累。遇老衲嘱念不雅音圣号出险。二十七岁遇辽阳禅师薙发。取名得玉。至洪雅八面山澄江和尚圆具后。遍参南北名宿。及见双桂老东说念主。三句投机。得受印章。四十一岁由南旋蜀。至渝城。众士庶请住华岩洞。创华岩寺。为法勤劳。有语录九卷行世。赞曰。

 

吾无隐乎。碍膺如铁。精勤不怠。目不交睫。

烁破唇皮。虚空流血。双桂三句。了无所得。

 

明戒台知幻讼师

 

师江浦蒋氏子。世称飞钵禅师。年三十。出家于金陵灵谷。圆具参方。自誓此行不蹋曹溪路。不敢回头见桑梓。参无字话。发明心肠。正统间。北游。诏赐紫衣。敕建戒坛。命师开法。四月传戒。岁以为常。师顶额隆起。帝见奇之。呼为凤头祖师。师应声曰。亦鹅头耳。敢附凤邪。帝益好意思其谦德。赐号万寿。赞曰。

 

易说难行。戒为说念本。继武南山。脚跟密稳。

狗子性无。不涉唇吻。额有圆珠。风神凝远。

 

鸡足山悉檀释禅本无禅师《西天六十九世南岳三十六世》

 

师昆明张氏子。早孤。一日游昆明池。见青莲浮于水面。余东说念主无睹。众异之。年十九。依秀山空公祝发。受心法于所庵禅师。每嗟高眼未明。锐志参究。一日乞食洱海城中。闻邻室有东说念主唱云。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惟千条路。起来依旧卖豆腐。忽然打失布袋。沐公镇滇南。特建悉檀。请师开法。著有风响集。赞曰。

 

沿门乞食。不忘己躬。一句截流。迸裂虚空。

粗言细语。胜义同工。如虎戴角。大扇玄风。

 

三峰法藏禅师《西天六十九世南岳三十六世》

 

师锡山苏氏子。研究首楞严。修不雅音耳根圆通。会僧夹篱闻破竹声若迅雷。乃大彻。参金粟密云和尚。一日粟举僧问古德。朗月当空时如何。德云。犹是阶下汉。僧云。请师接上阶。德曰。月落其后相见。且说念月过时如何相见。师便出堂。粟休去。开法三峰。大弘济宗。迁化后。塔于木山。赞曰。

 

竹声蹧蹋。深入圆通。森罗万象。咸令斯宗。

阶前月落。觌面再见。高飞远举。独坐三峰。

 

理安性音迦陵禅师《西天七十世南岳三十七世》

 

师俗姓李。籍隶沈阳。年二十四。投高阳毗卢寺祝发受具。参本来面目话有省。诣杭州礼理安梦庵。呈所见。蒙印心。历主理安归宗柏林诸名刹。法说念大行。名动九重。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敕封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著有语录二十卷。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斡旋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宗鉴指要一卷行世。赞曰。

 

这个阿师。费尽唇嘴。棒喝纵横。实没意旨说念理意旨说念理。

儿孙颂德。窝囊赞毁。为王者师。东说念主天直快。

 

海会溟波禅师《西天七十世南岳三十七世》

 

师畿南武清郭氏子。年七岁。父母送往本邑天仙庙出家圆具。与德心体真结侣参方。至天津如庵。礼大博。问如何是某甲本来面目。博竖拳。师曰。除此别还有么。博便打。师疑情顿发。目不交睫。四日夜。因上单脱履有省。依止三载。温研密稔。始蒙印可。结茆西山。又十年。始应檀护请。开法海会焉。有语录行世。赞曰。

 

辟鹿荒山。法界门宽。翠竹黄花。溪声鸟还。

法身般若。岂二奇不雅。诸贤侧耳。天展笑容。

 

宝洪山读彻苍雪禅师贤首

 

师字苍雪滇南呈贡赵氏子。童年随父祝发昆明妙湛寺。圆具后。侍水月和尚久。聪明敏达。以诗名于时。崇祯间。杖锡莅吴会。与一雨禅师投机。雨举为座元。继席中峰。望重诸方。后于宝华山讲楞严经次。一日告众据座而逝。著有华严海印四十二卷行世。赞曰。

 

虚空为口。万象为舌。一句全提。日夜常说。

约住德山棒。拈却临济喝。别别。烈焰炉中捞明月。

 

金山法乳超乐禅师《西天七十世南岳三十七世》

 

师海盐陈氏。父母好禅悦。构庵延僧居之。师闻梵呗。即依依欣慕。及失恃。乃就庵剃染。得法铁舟海。究明大事。继位江天。清圣祖南

巡。奏对称旨。恩眷甚隆。赐紫。著有颂古。于野鸭子颂曰。一群野鸭贴天飞。何用邀名饱读诅咒。恨杀马师施棘手。错将鼻痛当知归。赞曰。

 

梵呗嗅觉。是岂无意。金饱读惊世。震起前缘。

颂出野鸭。早隔天渊。东说念主主钦崇。伽黎横肩。

 

明饱读山澄芳性清讼师律宗

 

师笔名远清。皖之新安东说念主。具姿□玮。谢尘俗。习华严。负笠至越。时慧云讼师说戒灵隐。梦有东说念主语云。明日文殊化身来乞戒。可便捷授之。次日师果至乞戒。及登坛。师病不成风。慧率众就之。得戒后居五台。研律藏。奏建戒坛。嗣慧公席。后命住饱读山。世寿僧腊失考。塔在清冷。赞曰。

 

大士乞戒。神太饶舌。受与不受。何盈何缺。

悲愿智转。若随流月。光辉闽晋。东西南朔。

 

宝华三昧寂光讼师

 

师姓钱氏。世居瓜渚。母感异梦而生。年二十一。就礼弥陀庵出家。从雪浪恩。习贤守宗。嗣遍参名宿。受具于慧云讼师。一见器重。嘱以宏律。即嗣其席。结茆衡岳等处。后至宝华山。打开法会。肇启皇坛。开法席数十处。寿六十有六。无疾告逝。其诸灵怪功绩。广于行术。著有梵网直解四卷。赞曰。

 

千华律制。父作子述。三坛前唱。后和二持。

继武南山。众生病治。稽首吾师。梵网捞世。

 

饱读山为霖说念霈禅师《西天七十世青原三十七世》

 

师建安丁氏子。年十五出家。十八纳戒。遍历讲席。久参永觉。针芥投机。觉年八十。付以衣拂。说偈曰。曾在寿昌桥上过。岂随活水漫生枝。一发欲存千圣脉。此心能有几东说念主知。侘傺残年今八十。大事于兹方付伊。三十年中盐酱事。古东说念主有语不相欺。顶风把柁千钧力。便捷能定六合基。康熙壬午九月初七日。集众示寂。寿八十八。兴饱读山宝福白云广福开元四刹。著有华严疏论纂要等经论。共二十八种。一百九十六卷行世。赞曰。

 

重来石饱读。全提正令。爱好华严。卅年验证。

枣柏清冷。后先衬映。盗玺窥符。得说究竟。

仰瞻说念貌。骚然起敬。

 

饱读山惟静说念安禅师《西天七十世青原三十七世》

 

师晋江东说念主。俗姓胡。于德化戴云山脱白。初参古杭和尚。无大省发。嗣依永觉。发明心肠。初住饱读山。复迁金陵摄山。有声于时。康熙戊辰四月吉日示寂。寿七十有二。有语录行世。赞曰。

 

吹无孔笛。唱太平调。饱读山摄山。千江月照。

诸圣不传。进取一窍。全身放下。灵光独耀。

 

怡山空隐宗宝禅师《西天七十世青原三十七世》

 

师南海陆姓。年十六。自携刀就盘石礼佛剃落。缚茅于龙山。参进取事。一日阅语录。言石压笋斜出。崖悬华倒生。豁然冰释。事母至孝。母卒。庐墓三月。后参博山。山一日以倒骑牛入佛殿话。命众下语。师呈颂曰。贪呈不觉晓。愈求愈转渺。再见恰是渠。才是犹倒置。蚁子牵大磨。石东说念主抚掌笑。别是活期许。不落宫商调。山为印章。后住罗浮长庆海幢大弘博山之说念。顺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端坐而逝。寿六十有二。全身塔于罗浮华首台。赞曰。

 

石压笋出。岩花倒悬。豁开两眼。三更日现。

处处逢渠。机若雷电。博山无端。牛骑佛殿。

 

西域圆通后广禅师《西天七十一生南岳三十八世》

 

师直隶雄县高氏子。父性果。母孟氏。梦一灯入怀。醒而有娠。幼慕出家。年十八。父母接踵去世。遂祝发。参溟波。问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波便掌云。会么。云不会。波云参堂去。后结七西域。至第四日五更。胸中豁然。说偈云。三世诸佛座底牢。一条鼻孔透荡然无存。从今看破娘生面。普天匝地任汗漫。波累征诘。抚而印之。有语录行世。赞曰。

 

破诸佛牢。放百斤担。地狱天国。如游园不雅。

龟毛拈得。不妨快便。迸出乌轮。清平宇宙。

 

金山量闻明诠禅师《西天七十一生南岳三十八世》

 

师出世金陵香林。嗣法法乳乐禅师。康熙中赐紫。上堂云。壁立孤峰。千山稽首。泼天门户。万派朝宗。揭示摩醯正眼。提持进取宏规云云。赞曰。

 

面皮三寸。眉毛二尺。敢作敢为。掉头不顾。

三会说法。胸无元字。四主名蓝。措足无地。

 

鸡足山普荷担当禅师《西天七十二世南岳三十九世》

 

师云南晋宁东说念主。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东说念主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攀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坐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著担当便错过。舌头一断谁敢坐。置笔而化。寿八十一。著有修园橛庵二集。绣花颂百韵行世。赞曰。

 

山寒水涸。天老地荒。空劫前事。妙用无方。

诚心片片。日月重光。一肩云水。凛冽冰霜。

 

宝华隆昌读体见月讼师

 

师滇南白鹿邵许氏子。父酳昌母吴氏。感异世而生师。及长。性神敏。工绘事。尤擅画不雅音大士像。东说念主争宝之。父母早世。年二十七。为黄冠。越三载。遇一老衲。授以华严。披阅有悟。诣宝洪山。礼亮如和尚求剃度。先一日亮梦一东说念主著僧衣领众见度。睹师喜与梦符。遂为削发削发。后至金陵。印心于三昧寂光讼师。大张律宗。著有毗尼止作二持。入藏畅达。赞曰。

 

弃说念奉释。梦著僧衣。三学鼎峙。代佛发达。

严净毗尼。止作仪张。弘范三界。愁城慈航。

 

天宁大晓实彻禅师《西天七十二世南岳二十九世》

 

师崇明陈氏。依天语出家。居终南山。忆洞山参云门公案。见电光彻证。述偈曰。奇哉奇哉甚奇哉。闪电光中正眼开。明暗两条生灭路。谁知无去亦无来。出山参月潭和尚印可。弘法香林金山天宁等处。乾隆再巡幸江南。钦锡紫衣。师示微疾。说偈而逝。寿七十三。腊四十九。塔于金陵之麓。赞曰。

 

电开正眼。生绝路绝。月潭印破。圣凡同彻。

逼塞太虚。了无空白。灯笼露柱。一任饶舌。

 

饱读山遍照兴隆禅师《西天七十二世青原二十九世》

 

师古田陈氏子。幼业儒。年二十五。忽倦世相。遂脱白。依恒涛和尚。究心宗。出岭遍参。礼文觉禅师于北京。疑情顿发。一日觉才见。打一竹篦。师礼拜。觉曰。子见甚么意旨说念理意旨说念理。曰。某甲不是野狐精。觉以手掩其口云。离却口作么说念。师托开云。有口只堪吃饭。呈偈曰。哑子吃黄连。满口说不得。仅仅自点头。更到天气热。觉为印可。归闽。涛命继席。示寂塔于饱读山。中丞余公向师说念风。执弟子礼。为叙其语录行世。赞曰。

 

有口说念不得。无口作么说念。夏到天气热。狮凶露牙爪。燕闽万里扇同风。折箸常将沧溟搅。

 

归元白光德明禅师《西天七十二世青原三十世》

 

师霅川长兴殷氏子。年二十一。参野山克归和尚。尚一日问曰。白昼杲日当空。夜间明月照户。日月不相照。众生尔难睹。如何是不涉明暗一句。师曰。本日普茶。来朝祝圣。呈偈曰。日当空。月照户。亘古亘今空里舞。明暗双消何所睹。碾破太虚谁解补。若解补。惊起木童挝石饱读。印章后。至汉阳建归元寺。康熙癸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告寂。众索偈。师书曰。至楚三十年。丑名遍播传。也有说得好。不与我同参。若要我同参。咄。须要具者般始得。掷笔而化。寿七十九。腊四十二。塔于本寺之阳。有语录二卷行世。赞曰。

 

雨落日出。石滑晴路。踢破脚尖。明月照户。

依旧野山。灯笼露柱。笑破虚空。花开铁树。

 

宝华定庵德基讼师

 

师婺之林氏子。髫年断荤腥。父母故后。即投苏州宝林寺剃染。受具于见月讼师。嗣之。刻苦修为。寝食俱忘。始得毗尼奥蕴。三学该通。主法宝华。甘苦与众共。劳瘁身先之。尝礼塔长千七画夜。忽塔顶放光。将寂。索笔书曰。七日后行矣。至时沐浴更衣。无疾而逝。赞曰。

 

我佛命根子。梵戒为师。悲嗟末运。处死谁支。

祝祈永袭。救助斯时。霞光作证。信受奉持。

 

红螺彻悟禅师《西天七十三世南岳三十世》

 

师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丰满马氏子。幼颖悟。博通士籍。年二十二。大病。悟幻质无常。遂诣房山三圣庵。依荣池老宿剃染。圆具后。历诸讲座。洞达不雅乘深旨。复参广通碎如纯翁。发明进取大事。粹翁迁万寿寺。师遂继席。声驰南北。宗风大振。晚岁诛茆红螺。栖心净域。衲子奔凑。聿成丛席。嘉庆庚午十二月十七日示寂。荼毗获舍利百余粒。著有梦东集行世。赞曰。

 

圆顿秘诀。事无一向。志预圣流。心栖安养。

想无思。重重华藏。释迦弥陀。不少盐酱。

 

石钟松波禅师《西天七十四世南岳三十一生》

 

师鹤阳段氏。童年颖悟。了世皆幻。遂从德舟上东说念主脱染。参究宗乘。印心于野竹老东说念主。出世石钟。兹寺发光始创。至师又一大兴。寺为鸡足全山之首。百废重兴。忍苦遭罪。为法为东说念主。无我东说念主相。斯诚山门之幸也。赞曰。

 

为法为东说念主。以法为重。我法情空。八风不动。

兴功造业。成三宝供。曹溪黄檗。碓舂自任。

 

饱读山了堂鼎彻禅师《西天七十四世青原三十一生》

 

师江西甘泉东说念主。韩昌黎五十三世孙也。少念书。究性理。游饱读山礼说念源和尚得度。习贤首教。相差圭峰。读洞上古彻于五位目的。俱有契发。阅大愚三玄三要。有云。放倒大愚。大愚好不丈夫。用打作么。我当日若见。只须瞥地觑他一觑。保他落花流水。时常恩浩劫酬。三十年后不得错举。嗣法说念源老东说念主。赞曰。

 

曹溪一脉。弱如悬丝。独发契用。是法当家。

雷音荡漾。石饱读没皮。是韩氏子。为干蛊儿。

 

校正星灯集

 

溯自绣花示众。西竺正其传。一苇渡江。东土振其绪。由是相承华叶。光辉燃无穷之灯。摆落蹄筌。教外衍不传之秘。迨夫南宗焰炽。北学祚衰。一滴同源。五宗大启。洋洋震旦。几于说念一同风。济济森林。何异雷鸣狮吼其间乘时应运者。或举拂而东说念主天师表。或坐谈而君相归依。唐宋以来。吁其盛矣。而我临济一宗者。导源黄檗。实为吾法之亢宗。下逮碧峰。几括神州而洒乳。全提祖印。棒喝交驰。其视举圆相以传心。别君臣而示秘者。其门庭之广狭。盖不止倍蓗已也。其于薙度印心之来哲。众几拥盛如恒沙。莫不各嗣袭取。以伸木本水源之诚。自兹以降。孳乳益繁。如缫出丝。如瓜走蔓。虽派经累续。而来哲无穷。悉自宗由。本派自玄祖以迄智祖。为世已二十有五。自智祖立派十六字至通字下。继起三十二字。于薙法二枝。多出其源。从智祖以迄演彻。又为世二十有九矣。彻以下实繁有徒。其派传至戒定字者不少。余文不外三四字毕矣。每见诸方取至宗字完后。即任转智字。重起者多。至使次序唠叨。先后失宗。又开平先辈。于名派外未有字派。后东说念主取字。不询来历。至使古今德号。首尾倒置。圣凡溷杂。遂不揣僭越。谨于宗字下增派六十四字。外演号派八十字。自兹递嬗。行看祖武相绳。若挈领纲。庶乎环环相扣。今上溯渊源。下次统绪。汇为一编。题曰星灯集。俾垂长期。用达慈尊度生之怀。凡蒙恩育者。如众星之弥布。罗列有序。若明灯之传照。灯焰无穷也。若夫举扬祖奥。大振宗风。上比好意思于前休。下垂法于来哲。彻虽虚弱。犹愿与吾宗标志。共矢兢兢长途。是为序。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九年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季冬

虚云题于饱读山圣箭堂 

 

校正星灯集序

 

前此予纂星灯集一编。于本宗祖嗣派流。疏述颇为衍博。同宗者利之。近数年来。宗嗣日繁。而间又自尊庵以上。溯其源绪至于无准范。再上而至临济。而南岳。以至于释迦老子。皆可明矣。今自无准范始。玉高庵升。制为图系。增进子嗣。则按代编入。纂校既竟。命曰校正星灯集。示有异于前纂也。用付雕镌。爰识一语于次云。时

 

在线影院jjj85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岁次乙亥 佛瑞诞日

虚云识于涌泉丈室 

 

附本支源流系

 

十六 二十世 无 准 范——十七 廿一生断桥妙伦—十八 廿二世方山慧宝—十九  廿三世碧峰性金—

二十 廿四世白云空度——廿一  廿五世古拙原后——廿二  廿六世宽绰朗悟——廿三 廿七世月溪耀澄——

廿四 廿八世夷峰镜宁——廿五  廿九世月山智胜 庐山智素 天池智光

                                      大随智潮  宝芳智进 突空智板

廿六 三十世野翁慧晓——廿七  卅一无趣清空——廿八  卅二无幻净冲——廿九  卅三南明说念广——

三十 卅四世普明鸳湖德用——卅一 卅五高庵慧升圆清(高庵以下则详采集)

 

本表自无准至高庵。凡十六世。上接临岳。下启后嗣。一览而明。其衍派凡经三变。断桥下方山。立‘慧性妙悟。真机全露。广济彻源。符因证果。’一传至碧峰性金。而另立‘性空原朗耀。镜智本虚玄。能包罗万有。故统御大千。’七传至突空智板。又另立‘灵巧清净’等四十八字。即本日通行者也。

 

临济下十九世碧峰性金。除佛祖世谱外。余书皆作碧峰宝金。故有疑为二东说念主者。多未加考订。殊未审淫字为剃度之派。宝字为传法之派。缘何言之。综考群书而纪。时地出处。无一不同故也。今更将其法派列表于后。庶他日免宗门天皇天王之来去也。

 

五祖演——开福说念宁——月庵善果——大洪老衲祖证——万寿月林不雅——

          石霜印——金牛真——普明无谓宽——缙云如海真——碧峰宝金

 

以上各表。详列出处。逐一检视。即知性金。宝金。原非异同。剃派。法派。俱已了析。数典者无忘祖之讥矣。

 

虚云附识 

 

附录各派源流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家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东说念主尊为曹洞宗。

 

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又存传玄沙备祖。备传地藏琛祖。琛传高眼文益禅师。曰高眼宗。

 

又六家传南岳让祖。让传马祖一祖。一传百丈海祖。海传沩山灵佑禅师。佑传仰山慧寂禅师。曰沩仰宗。

 

又百丈传黄檗运祖。运传临济义玄禅师。为临济宗。第一代。玄家传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师。金祖下六传至突空智板禅师。为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

 

灵巧清净 说念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后从通字下。又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 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优容

惟传法印 正悟会融 宝石戒定 永继先人

 

现今诸方临济派。于五台。峨眉。普陀山前寺。咸依此四十八字为最多。谓正统从玄祖迄智祖。历世已得念五。智祖立派。六传至圆清禅师为三十一代。今于圆字下二十三传至演字。得五十四代。虚云因不雅演字下又过十四传。已到定字。余文将完。故于宗字下勉继其末。续演六十四字。外演号派八十字。以待后贤。于名派宗字毕。即继取慈字。

 

悯恤喜拾 大雄世尊 惠泽含识 誓愿弘深 黎民蒙润 咸获超升

斯恩难报 克绍考勤 导实义谛 妙转嘉音 信解行慎 彻盛大中

回向诸有 完最上乘 昭示来哲 冀永长崇

 

附号派八十字。如取法名。名派取演字。字派取古字。

 

古佛灵知见 星灯总一同 冥阳孰殊异 万化体皆容 镜鉴群情畅

碧潭皎月浓 随缘认得渠 纵横任西东 显密三藏教 禅律阴骘丛

修契幻华梦 应物悉玲珑 怍悛奋悠志 宝珠自莹瑛 严奉善逝敕

杲日满天红

 

今将诸祖。以及来贤。薙法名字称呼公法。缉为联芳。免至失传寻源。无启唠叨之误。

 

增订饱读山列祖联芳集

 

 

联芳集一卷。为本山第十三代当家宋庆麟禅师创始。三十七代孤峰惠深禅师继之。孤峰宋绍兴中当家。今刊本及于明正统中简翁禅师。则不知谁所继辑。简翁至今又四百余年矣。其间当家已五六十易。山志所纪。止于清乾隆遍照禅师。以下则无纪载。明以前联芳与山志所纪。间有异同。使年更久。益莫衷其是。前此当家。皆不操心及此。余常惄然忧之。因牵干他事。不暇搜求采证。今春增订佛祖说念影快要勖事。乃始取山志与联芳集二本参证。以别集逐一正之。乾隆以前之当家。历略折二本而增削之。庶就于简明。乾隆以后。则本于碑记万年簿及故老逸闻可采者纪之。其无征者。或存名而阙史。昭其实也。呜呼。余弱冠落采兹山。圆具以后。行脚四方。山中之事。不知经多少沧桑。行年九十余。始策杖还山。谬主山席。凡一切行径。悉求合前贤先贤之矩范。曰劳曰怨。所未敢辞。即此一编。亦不宜少缓者也。他日不雅之。庶乎一滴之源。万叶之本。皆了然可指也焉。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民国廿四年乙亥端阳节。住山幻游老东说念主虚云识于圣箭堂。

 

附录禅宗五派源流

 

禅宗五派。上溯始自天竺迦叶。二十八家传至达摩。遂称东土初祖。又五传而至曹溪慧能禅师。是为六祖。然单传之说。只就衣钵授受而言。若夫传法。西天固未可考。震旦已有分支。如毒头融师承三祖之后。自出一家。余辑增订‘佛祖说念影’一书。亦列其世系。六祖既止衣钵不传。昔东说念主记其世系。多由南岳青原二家起。余于佛祖说念影。亦依此两家。分列其次序。惟五祖门下尚有神秀。行于朔方。再传而息。固勿论矣。六祖门下。得说念者多。著名者如神会禅师。传圆顿之宗于朔方。使渐宗绝息。其功固不可没。然再传至圭峰。又为华严宗之祖师。故其世系亦无可述。今就南岳青原两门第系言之。青原思传石头迁。石头分传药山俨及天皇悟。药山传云岩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后东说念主称为曹洞宗。天皇悟传龙潭信。信传德山鉴。鉴传雪峰存。存传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存又传玄沙备。备传地藏琛。琛传高眼文益。是为高眼宗。故青原之后。分为曹洞云门高眼三宗。南岳让传马祖一。一传百丈海。而百丈分传沩山佑黄檗运二东说念主。沩山灵佑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黄檗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故南岳之后分为沩仰临济二宗。此五宗派源流。余有‘校正星灯集’之辑述。亦曾附录及之。

 

南岳劣等六十世东明旵之嗣法。有海舟永慈与海舟普慈二东说念主。永住金陵东山。普住杭州东明。‘续指月录’两存之。按天童密云悟及钱谦益。皆为普慈立传。称为旵祖嗣法。‘宗统纪年’载。万历六年辛酉。东明旵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据上所记。南岳六十一生。应定为东明普慈。临济一宗。本五派最盛。尚有此淆讹。曹洞宗五传。至警祖稍息。得远公嗣法。灯灯相续未泯。然青原劣等四十五世。芙蓉楷嗣法。有‘祖灯大统’一书。迳列鹿门觉。将丹霞淳至天童净中间五代削去。为霖人人曾辨其谬。按‘宗统纪年’载。宋重和元年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来岁。淳示寂。真歇了嗣。其后三十有四载。了示寂。天童珏嗣。越十四年。珏示寂。雪窦鉴嗣。经五载。鉴示寂。天童净嗣。又二年。净示寂。鹿门觉始嗣。去楷祖示寂时。历五十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门觉嗣芙蓉楷。显紊世次。故余于‘增订佛祖说念影’一书。附法系考正一文。以辨正之。

 

余居南华。甲戌夏。长沙郭涵斋宽慧居士。南岳宝孕育老。与九成了照首座等。接踵由大沩山来。恳请营建大沩。意以此宗居五家之长。惜乏后嗣。致祖庭息焰。现系济宗钟板。这次遭匪焚毁。尽为灰烬。决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规复沩仰一脉。人人以予寿高腊长。为诸山敬信。请余继振沩仰宗。余因南华未能谢责。情不获已。勉循记录。查此宗是露佑祖师起。四传至芭蕉慧清。其徒继彻起演二十字。继字下应是妙字。顺次以绍先宗。然书载宋三角志谦及兴阳词铎二公止。一说二公为昆季。同嗣报慈韶祖作六世。一说志谦为六世。词铎为七世。今因此宗传承甚少。故双存之。以兴阳词铎嗣三角志谦为七世。以后已无考据。兹以词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后贤。绍续无穷。偈曰。

 

词德宣衍说念大兴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 香云普荫灿古今

悯恤济世愿无穷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启绣花宏沩上 圆相心灯永修明

 

虚云德清谨识 

 

又余在南华。因悉云门祖庭。香灯断续无定。勉为兴复。查此宗起于文偃祖师。十一传至南宋末温州光孝己庵深净禅师止。后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优鸿曾演二十字。后不知谁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继。不知从何字起。故惟从己庵净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期之后贤。传灯无穷。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虚怀海印容 清净觉圆悬智镜 慧鉴精真说念德融

悯恤喜舍昌普化 宏开绣花续传灯 继振云门关一旨 惠泽黎民法雨隆

 

虚云演彻谨识 

 

癸酉春。有明湛禅者。由长汀到南华。谓在长汀创建八宝山。志愿欲绍高眼一宗。不知所由。恳授其高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发祥在金陵清冷山。早废。兹时不易规复。从宋元来。绍化乏后。查诸典籍。自文益祖师七传至祥符良庆禅师止。其后无考。旧派益祖六世祖光禅师立二十字。后不知何东说念主立四十字。虽有二派。子孙停流。鲜有继起。又查益祖出天台德韶国师。与清冷泰钦禅师。传载韶钦二公下五世良庆禅师。其中袭取。有继韶公者。有嗣钦公者。纷纭不一。有记益韶寿胜元慧良为七世。有记益钦王人照元慧良为七世。今欲继起。艰于验证。唯有袭取韶公。续从良庆禅师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后贤继续。传之长期。偈曰。

 

良虚本寂体无量 法界通融广含藏 遍印森罗圆闲静 塞空情器总真常

惟斯胜德昭日月 慧灯普照洞阴阳 传宗高眼大相义 光辉地久固天长

 

虚云古岩谨识 

 

[附记]谨案虚云和尚出家饱读山。饱读山自明代以来。临济曹洞并传。妙莲老和尚。即以临济而接曹洞法脉者也。莲老以两宗正脉付之老东说念主。

 

由临济至虚老东说念主是四十三代

 

由曹洞至虚老东说念主是四十七代

 

沩仰近百年来。无东说念主承嗣。由宝生和尚等请虚老东说念主嗣沩山。自山祖师下七代兴阳禅师起。续承之故。

 

虚老东说念主为继沩仰第八代祖。

 

高眼失嗣更久。八宝山青持人人。请虚老续高眼源流。良庆禅师为七代。虚老东说念主应继为高眼第八代。

 

云门亦久无继嗣。偃祖劣等十一生为光孝己庵。今虚老东说念主中兴云门。应继己庵为十二代祖。

 

若夫联芳采集。列虚老东说念主为百三十代等等。系指历代当家而言。非正脉也。合附识之。

 

重建福建饱读山涌泉寺回龙阁募缘启

 

饱读山为闽中重镇。而涌泉寺又若为石饱读灵秀之所寄。缘何故。从来名公钜卿。骚东说念主雅士之游兹山者。莫不以敝寺为憩息之所。山以东说念主而益灵。东说念主得山而弥秀。而其间之枢钮。寺适合之。寺有回龙阁。鱼池亭。岁寒寮。游者称便。不意去岁九月间。游客失慎于火。致寮阁亭榭均付焚如。设不亟谋规复。则络绎来游者。不其减煞清兴欤。至寺与此高阁。尤有相依之势。盖寺之巽方稍缺。非建崇宇。不成与右方相等。寺之兴盛。即山之兴盛。亦即闽之兴盛。是闽中之山川与东说念主物。欲其珠联玉映贯为一气者。敝寺寮阁之重建不可缓也。又岂仅为游东说念主逆旅计哉。戋戋之见。想为诸大正人所嘉赞而乐助者矣。爰为序陈于大雅宏达之前。幸垂鉴焉。

 

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正月虚云启

 

建筑饱读山寺各堂寮胜缘疏

 

敬启者。老衲承乏饱读山。于兹已三年矣。窃念此千年名刹。自唐灵峤祖。降龙开山。至后梁兴圣神晏国师重兴。递代相承。列祖列宗。缔造精神。至今未泯。而绍续佛祖慧命。端赖后贤。继起有东说念主。栽培畴昔主法之责耳。虚云自受事以来。竭蹶进行。虽顺次兴复禅堂。念经堂。学戒堂。梵学院。延寿堂。如意寮。涅槃堂。以及各处下院。然以地点难得。常住贫寒。界限粗备。已大不易。今者十方禅德。来寺日多。禅房湫隘。居处难安。且禅堂位置。向与放牲园毗连。禽畜粪秽。搀杂薰蒸。清修静养。咸不对宜。今拟将此放牲园移置罗汉台以下。开辟原址。为增拓禅堂地基之用。询谋佥同。咸以为允。又饱读山年来传戒。亚堂独缺依止之所。窃维女界二众。参学各省皆少。森林风规。既无闻见。尘俗习气从何脱离。修学无地。实堪悯念。今并拟就本山平楚庵故址。在山麓接近廨院之处。建筑女修院一所。俾令来山求戒。发心参学之辈。得由本山常住看护。不错释怀净修。于栽培尼众说念风。不无补益。综此二事。贪图建筑之费。计非十余万金不辨。今拟书籍善信。襄此善举。兹值戒徒不雅本赞助任劳。持疏募捐。祈诸大护法。父老居士。为法随喜。广为传述。齐心合力。种此福田。培此说念种。成此无穷藏不可思议功德。无任顶祝企祷之至。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虚云启

 

申书启

 

屡荷贪恋殊私。未能寸答。昨过扰二刹。愧甚愧甚。即辰授衣。应阜积雪祛寒。闲说念东说念主正巧翻灰拨火。想必说念范弥尊。清修益茂。十方渴仰。二刹欣瞻。贺贺。但近日秘诀衰替。多因戒律不精。与世浮沉。大乖法体。思得一持戒沙门。维挽高兴。诚如古东说念主所言。‘老死丘壑。不如领众森林’之愿。挂牵师前在常住时。必欲坐破铁壁银山。即千驷万钟亦有所不顾。其志何英勇坚固耶。今一朝当家二刹。为秘诀栋梁。作主说念主天眼目。起衰救弊。力挽颓风。虽秘诀之庆。亦常住之光也。必须得东说念主劻勷。随材器使方妙。然爱众之心不可不溥。容众之量不可不宽。以众东说念主之心为心。以众东说念主之耳目为耳目。不可偏听。误信常人言语。报复报复。且立法贵严。待东说念主宜恕。严则事无废弛。恕则东说念主能自新。不可因一言一事以弃东说念主。用伸鄙见。幸为采行。秘诀幸甚。临颖不胜翘盼之至。谨启。

 

[附注]按申书者。肯求嗣法书也。启者。答其肯求之文也。查禅宗门下。向有嗣法之习气。如得法弟子。既为森林当家。例向传法之师。肯求嗣法。而其师又例答允之。以书启流露其家数之关系而已。日久弊生。十方选贤之制。变为子孙经受。今世有所谓剃派者。不问其贤不肖。祗顺情面。嗣法继位。何殊买卖。此师所不肯为者也。师未应饱读山四众邀请之前。在昆明重建两寺。兼任当家。迨决意往闽之时。曾召集诸护法与僧众。欲选继任之东说念主。然四众遮挽甚坚,以任期未满为词。不肯另选。师行期已定。暂使弟子某代理其任务。乃得成行。既去。任期亦满。诸护法者。仍请某继任当家。某具肯求嗣法书。寄至饱读山。一请再请。均未见许。致启东说念主疑。且亦有谋夺其位者。疑谤交兴。以某之果为不肖也。然诸护法者。以师临去时。尝付托于某。则某为贤能。堪任当家可知矣。争持未定。群议恳请师回滇。勉为一行。风潮睡眠。乃以此书启答之。而文内无年月。亦无地名东说念主名。不叙嗣法之事。但诫其宽和处众。原稿标题删余申书启三字。忆昔云公再由滇回闽。从海舶过港。曾到广州数日。此民十八年岁也。此启动作于是年。

 

民国十八年己巳

 

为六祖请赐加封谥号申诉

 

尝闻崇德报功。历代著褒扬奉祀之典。前贤往哲。盛世重追封加谥之文。故我  六祖慧能禅师。生于唐代。得衣钵真传。大显法化。唐中宗神龙元年。遣内侍驰诏迎请不赴。惟于曹溪。(即今南华寺)报告心肠般若秘诀。嗣法者四十三东说念主。闻法而不失目的者。万千之众。其后分为五宗。曰临济。曰曹洞。曰沩仰。曰云门。曰高眼。皆持之以恒。普遍南北。高眼一宗。远传于泰国高丽。曹洞亦盛行于日本。教训广被。渊源深远。古今鲜见。玄宗光天二年。六祖示寂。留肉身于曹溪。宪宗谥曰大鉴禅师。至宋朝太宗加谥曰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加谥曰大鉴真空普觉禅师。神宗加谥曰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宋以后地点有司。未为请谥。故无闻焉。然曹溪禅说念愈久而弥著者也。宋儒周濂溪。参学于东林聪禅师。得心肠之传。并得竹林寿涯禅师所授易学。而二师皆渊源于曹溪。二程朱陆性理之学。又皆出于濂溪。考其法脉源流。宋明两代言性理之学者最著。其于曹溪。则犹古之洙泗也。至于说念家。如唐之吕洞宾。参学于黄龙禅师。而得悟说念。元之张紫阳。得雪窦祖英禅师语录启发。始开妙悟。此说念家犹龙一片。称为隧说念者。以得闻曹溪之禅法。而中兴其宗派焉。故曹溪不独为禅门之祖庭。亦儒说念两家之巨额师也。盖其源远则其流长。释教传入中国。始于汉而盛于唐。法师如林。惟我 六祖远绍直指单传明心见性之宗。化行中外。朝野尊崇。得不谓一代之东说念主杰。三教之师表耶。兹更就其与粤东文物关系论之。相传曲江张九龄于童年时。尝随其家长参礼曹溪。  六祖为之摩顶授记。谓‘此子器量超过。他日必束带立朝。身为大臣。’曲江风范。脍炙东说念主口。而不知已于龆龀之年。早得 祖师为之印证矣。岭南文化过时。自 六祖得衣钵后。教训普施。从此粤东说念主不再以獦獠见嘲于华夏矣。粤东文物之盛。亦自此始。不多而有黄巢之乱。黄巢曾率兵。取说念曹溪。以不礼于祖庭。风雨如晦。迷路失路。竟日不成出山。乃慑栗礼敬。始解昏厄。后将其屯兵之营田。尽舍于南华。供奉祖庭香火。志书名其地为黄巢庄。是以魔王而转为护法。尤为奇事。又韩愈以谤佛被贬为潮州刺史。三致书于大颠禅师。亲入山敬礼。为大颠所顺从。唐尚书孟简。作韩愈听说。记其问答之言。宋欧阳修跋其听说。则曰。‘反复读之。知大颠果相等僧也。’又曰。‘若非深达先王之法言者。莫之能为也。’大颠为曹溪第四传弟子。其见韩愈之年已八十八岁。韩愈未至潮时。潮东说念主早受法化久矣。后东说念主谓潮州赖有韩愈开辟草莱。不知其功乃种因于大颠禅师也。曹溪弟子分化各方。蛮烟瘴雾之乡。咸沐其化。其与广东文化关系之深。殊未易殚述。自唐迄今千过剩年。各地禅寺类多颓毁。独曹溪一寺。(初名宝林后名南华。)巍然独存。香火绵绵。 每年六祖诞降之期。曲江近县善信之士。咸来晋香顶礼。络绎于说念。其德泽感东说念主。灵显佑世。千年如一日。政府对于蒙藏之喇嘛班禅。既尝颁给封号矣。此固怀柔深意。若特择其说念义精纯。化行中外。如六祖者。追封谥号。尤见遐迩一体。六合归仁。或虑当兹相等时期。奚暇及此。第考唐太宗时。崇奉佛法。开元二年。诏凡兵灾之处。悉建寺供佛。十五年再下诏。凡战地皆立梵刹。至于太原旧第。亦施以奉佛。果被法饱读所震。变烈焰为青莲。梵音所闻。易愁城如甘霖。此殆其所见者大。所知者深也。今年初陪都开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抑见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尊崇佛法。庆洽东说念主天。济济群公。共修福业。永作善缘。无可非议。护法宏教如斯。理合呈请钧府。敬祈转呈政府主席明令颁给 六祖禅师封号。以垂久远。光昭万代。福荫邦家。谨呈

 

代弘法寺募塑西方三圣引

 

闻夫唯心净土。非土木之可成。自性弥陀。岂形像之能拟。惟由不识衣宝故尔。关联词拈草成形。法华授记。优填设像。亦感殊恩。弘法寺。乃明代所建也。年深寺圮。有僧景宗者。当家多年。竭力募建大殿。内塑西方三圣。以佛切于度生。东说念主勤于念经故也。但以财力维艰。叩化宰官善信。发心善舍。逗针合斧。集腋攒裘。共植良因。齐备胜果。更愿以念经之心塑佛。本具纯真。以塑佛之想心。自性恒在。若谓念无可念。施无可施。则江山俱是净体。土木无犯罪身。其功德岂可思议哉。各请广种福田。幸勿迎面错过。代陈数语。莫鄙丰干。

 

饱读山募刊佛祖说念影及三坛传戒正范序文

 

盖闻木本水源。千样枝流是发。慎终追远。万世孙嗣须知。世出世间。理原一致。东说念主子佛子。说念亦相同。昔世尊遗教。谓佛辞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故绣花悟旨。祖祖相传。五篇三聚。戒戒守固。皆是佛子之师也。而诸祖说念影。三坛传戒正范二书。为佛子者。其可忽乎。云尝校阅旧板。诸祖说念影百余尊。甚多罅漏。乃搜集诸山所藏。几经年月。共得四百余像。精绘题赞。虽未大成。不无小补。又三坛正范鲜有刊本。诸方传戒。多属手钞。未能普遍。鲁鱼亥豕。短处尤多。今欲以诸祖说念影。及此正范。付之梨枣。以广流传。此虚云寸心。敢陈于大德父老之前。计刻二书约费千百余元。深望 仁东说念主正人。奋勇乐助。速成善举。传之永古。则佛祖深恩。不图报而能报。戒法宏施。转暗传而明传矣。是为引。

 

民国二十年辛未春

 

劝造华严经引

 

诸佛出世。无非度生。然度一时之众生以言语。度万劫之众生以经籍。是以有三藏十二部类。开八万四千秘诀。历来中土受持最盛者。不外法华金刚楞严圆觉。至于华严一乘之圆教。见性之秘典。以卷帙数多。畅达未广。余于云山静悟之余。间览华严。其微妙非诅咒所能宣。今欲与上善诸公游华藏之宇宙。入毗卢之性海。作真的之功德。种无上之良因。攒修华严大法。各各随喜布施。或一部半部。一函半函。一卷半卷。其功德不不错言喻也。伏冀 宰官父老。居士先生。广植福田。同登觉路。勿借口时艰。勿视为有害。宝山既到。切莫空回。报佛祖之深恩。植菩提之说念树。其在斯乎。是为引。

 

讽华严经游海放生序文

 

自有天地而东说念主位乎其中。有阴阳即有善恶。理也数也。理极数极。圣贤特生。扶天常。植东说念主纪。奠地维。为之格言。皆使东说念主为善不为恶也。但至言虽多。佛言为量。三藏至切。而华严尤精。旷不雅寰宇一华严也。川岳一华严也。亘古亘今在在无非华严也。竖超三际。横贯十虚。大哉华严。岂可情绪语测哉。然极大无外。不仅罗宇宙之稠密。极小无内。匪特敛一己之身心。天赖以清。地赖以宁。东说念主赖以安。以至四生六说念。靡不赖以克济也。奈浊劫渐增。世说念沦陷。上天谴罚。或旱潦。或饥荒。皆以灾异示东说念主。使为善不为恶也。然为善固多。而不善亦有。回心虽众。而愚昧时闻。某寂念禅关。蒲团消东说念主间岁月。携杖尘表。衣钵度劫外春秋。眼见时艰。不忍闻见。于时募化十方。鸠约同道。清净三业。披沥一心。讽华严于海上。放人命于渊中。冀风调而雨顺。祈岁稔以年丰。祖祢超度。家族泰宁。更愿嗣续繁昌。禄位增荣。商者富。农者丰。处处乐春台。东说念主东说念主跻寿域。普照佛日。远扇仁风。将见东说念主心转而天意回。劫数消而灾异殄。经之利益。善之益东说念主。讵浅鲜哉。是为引。

 

游昆明湖放生序文

 

民国九年庚申月日。某与善信各位游于昆明湖。藉放生以广悯恤心焉。是日也。日丽风和。水波不兴。平湖如镜。仰不雅俯察。山川东说念主物。乃知榆郡是以为西南都会也。台峰巍峙。鹤渚锁流。龙池又史城之西湖也。自南而北。峰十九而溪十八。溯流而源。洲则四而岛则三也。连奇峰。环玉带。排翠闼。列绘制者。苍山之胜概也。回狂澜。喷珠玉。映清醒。照明镜者。洱水之渊渟也前临鸡足。问音讯于饮光。后倚台峰。聆佛音于宗宝。左则龙华石室。右则威宝天衙。以致飞来拱瑞。天桥锁峰。罗荃呈贡。集福排筵。一塔三塔。高耸云间。五楼十楼。点缀湖畔。晴川溪雨。山雪海风。万井翻天覆地。两关天堑云封。盛矣哉。苍洱为宇内之奇不雅也。凝眸焉。苹白蓼红。交加于水面。凫飞鸥跃。出没乎波心。纵目焉。水连天一色。风与月双清。一豆一觞。琴瑟歌乐。忘乎帝力。或有词山青使。泛掉而歌。或有渔家者流。抛罾以俟。吾何意于斯乎。是游而以放生名。意者其鼋鼍乎。巨身吞舟。吾知其为介也。何得而市之。意者其蛟龙乎。能飞能潜。吾安得而目之。意者其鱼鳖乎。类不同而名亦异。吾知其为鳞介。市以易之苏而释之者。何也。大不外数斤。细不加权秤。其为物微。其为命多。一钱可活数命。百钱可赎万千。勿以其为物而可轻也。勿以为数多而可忽也。吾安得尽水族而放之。其力有能有不成。吾亦竭其力之可能而已。嗟乎。吾何幸好游也。生何幸好放也。昔孔子钓而不网。寓仁于取也。予游焉而放。扩慈于心也。虽钓与放不同。而仁与慈曷异乎。盖尝不雅之活水父老矣。以象载水而活鱼。永明窃钱以活物。自颜鲁公而至云栖。昭昭耳目。仁东说念主正人履行而获感应者多矣。嗟乎。游有说念焉。游于身者江湖。游于心者说念义。子知吾之游乎。虽竟日游焉可也。

 

佛法省要序

 

诸家圣贤立言。繁如恒星。其主旨无非利生。然流行之有通塞。弘化之有广狭。全在义之深浅。益之大小。又如湖海广狭之不同耳。季同王居士发菩提心。述佛法省要。标名为唯一真理宗教。宇宙和平保险。意盖谓至今疮痍满目。皆因众生不识真理。述妄为真。酿成恶业。今欲免脱劫难。非洞明真伪。彻证真理。别无妙术。故特拣百家之言。实无有逾佛者。夫惟佛表显圣凡不二。悯恤普遍。妙化三乘。天国地狱苦乐情一火。乃至一切万物皆我父母。冤亲对等。如是以不雅。佛实如日光之普照。饶恕之无涯。举世果能家家书受。东说念主东说念主奉行。何处更有恶劫降临。奈鲜信行。招来撩是生非之报。佛说为可同情者。悲哉。夫佛典广有三藏。不下万余部。自非久习不可。一时初学难以初学。故王居士特会节录。问序于余。云困老病。耳目失用。加之力弱。搦管窝囊。对于诸方函件。早经谢绝。今因居士文章。不远由滇寄来。恐阻居士之大心。聊赘数言。以应悲愿。普劝六合万世众生嗣后勿再造杀因。庶免召杀机果报。即古德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六合太平矣。岂不乐哉。至末段述祖师机缘。功行明心。所说不虚。依此行持。得大法益。证者知焉。是为序。

 

民国三十一年岁次任午曹溪南华祖庭幻游虚云

 

重刊三坛传戒仪范后跋

 

法运秋晚。魔强难支。戒行不严。说念风颓丧。察其原因。盖由滥设戒坛之过咎。病弊丛生。慧命丝悬。危如悬卵。纵有一二以传戒名者。至其半满时机。止作不审思量。一味执我东说念主牛迹之见。如近某法师与天津徐某居士书称。律可便捷。佛前受戒。不必坛仪。谓今佛法概被森林扼杀。按不假坛规之说。本出梵网经云。沉内无授戒师。可于佛前自誓受戒。或七日至一年。要见好相若无好相。不得戒。法师前受戒。不必好相。即得戒故。六祖古佛再来。尚须领戒于法性智光讼师。况于他东说念主乎。佛命近执尊者制坛。宣祖宏阐。今东说念主不解祖祖相承之婆心。藏有明文。不肯信任。妄矫私意。信笔雌黄。串通一气。各相默认。岂免自瞎瞎东说念主哉。既称学问。身负其责。尚轻忽如是。余诸冒名师德。安有不作狮虫者耶。屡见诸方传戒之处。虽递年照列。三五旬日者。实则先圣授受之好意思范。早已废尽。更有招贴四布。煽诱吸引。买卖戒师。不尊坛处。即淫祠神社。血食宰牲之区。妄作戒坛。十师数量证成足否。于主法师不知生死。或无僧行。结期或七日三日。乃至一日三坛俱毕。至于说戒不分僧尼。缁白搀杂。甚或卖牒于四众。捏名寄戒。不知律仪为何事。将佛无上妙法。变为鸩蛊奸巧。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宁不悲夫。若夫新戒。虽属不知究竟。不思我之出家。原为生死。今欲何图。岂可不择清浊。无餍便捷。或闻成就衣具。如蝇集腥臭。吞饵入彀。相互吸引。窃名网利。相袭如交易。如儿戏。本是清净佛土。翻为地狱深坑。闻见所及。谁不愁肠。诚如经云。犹三百矛刺心者也。云逢斯末季。障深慧浅。岂敢饶舌。由于昔年驱驰中外。历皖豫鲁晋。陕甘川藏。滇黔闽浙粤桂。亲所历程之着实情弊。眼见心伤。不得已略举一二。用晓同道。供诸来贤。自今以往。祈当世学问。诸山长老。共振嘉猷。同瞻佛日。开诸冥暗。勿复以世尊大法。粗率相传。稗贩支吾。迟延初心。断东说念主慧命。庶足以补过去之漏。匡畴昔戒法之疏。幸甚幸甚。

 

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安堵日 幻游比丘虚云识于圣箭堂

 

滇南大鸡足山钵盂峰勒赐护国祝圣禅寺同戒录序

 

盖闻慈尊设化。循顺机宜。妙演三乘。尽该三学。欲冀处死恒远。舍戒律则无所依。定慧双严。匪僧伽而莫能立。是故波罗提木叉。为众善之洪机。群灵之所依怙者也。故我迦叶尊者。愍济末来。亲受遗嘱。严净毗尼。佛赞第一。法流震旦。三学互辉。六和闲适。世出世法。无越梵网。诸祖授受。悉以毗尼。至唐说念宣讼师。宏兴戒学。海内缁侣。悉依其尺度。遂称南山宗焉。自是经受连接。分灯六合。拯拔诸有。是以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修学东说念主。若不持戒。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呜呼。同滞末流。去圣时远。情多懈怠。难证圣因。余自饱读山行脚。云水诸方。自顾鄙人。潜身秦岭。藏迹未密。又离兰若。驰谒始祖。于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岁。至鸡峰。幸遇腊德绅耆等。请余于石钟梵刹传戒讲经。再三难辞。勉受众请。至乙巳戒场会毕。更蒙诸山长老。以钵盂院古名迎祥寺者。命云支撑。奈古刹衰颓。以募修故。远驰外洋。又于丙午春。诣京祝嘏。蒙赠额曰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衣钵。迎经回山。遵敕修建戒坛。虚云谬承恩宠。薄德鲜慧。何能堪任。幸逢范例有在。敢不勉力依循律制。开坛演戒。伏愿佛日重辉。法轮常转。汝诸佛子。既已发心。乞获戒珠。自今当年。仰体圣恩。崇隆处死。克尽真乘。俾圣教修明。均沾福慧。上报四恩。下益群品。汝等得戒和尚。梵语邬波陀耶。此云力生。成三乘说念力。生五分法身。羯磨师涤除惑业。成就尊容。熟谙师训导界限。整肃威仪。尊证师举检七非。圆成三聚。白四羯磨。诸师印可。得成比丘。比丘者。华言乞士。为乞表里法喜。津润身心。至大觉岸。皆从坛上诸师。获证说念体。恩莫大焉。每逢戒师节腊。当虔焚献遥礼。须知众师有孕育圣胎之厚德。庶不负国恩拥护之深意。长途。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四月佛诞日石饱读四十七世沙门德清虚云谨识

 

[附录]云贵总督李经羲撰同戒录序

 

盖闻先圣留迹。每于名岩穴府标帜为古。利益群生。余阅释典所载。鸡山乃迦叶守衣入定说念场。名著寰区。心向已久。惜未得亲历其境以为憾。后驯顺来滇。荣经两任。每阅滇志及游山记。并赞此山为全滇形胜之区。而此山当中有钵盂峰。场合圆秀。尤为灵贶所钟。则昔传迦叶至恬钵信不谬也。前东说念主于此创大招提。名曰迎祥寺。俗呼钵盂庵。已久积年所。几于无东说念主振起。今幸余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冬。接送上谕。有大沙门虚云。说念业孤高。振锡列国。由东瀛回北阙。请龙藏全部。赐额护国祝圣禅寺。及光明如来镇山宝印。銮驾衣钵。回山传戒。父母官绅。均悉崇护。今学部叶公。太守陈公。各赠碑序。均称以地灵则东说念主杰。兹山兹寺。灵气久毓。故高僧代兴。而龙光宠锡。佛国增辉。实近代所希有也。自今当年。虚云法师于祝圣说念场。开坛演戒。将见法从缘故。说念以东说念主宏。凡诸末学。各亦尽心。精持梵戒。使如来宏通大教。明烛于世。东说念主东说念主知所率由。实为运气。余于戒律虽未熟谙。然略闻戒有轻重。法有开遮。能达心乃无体之体。斯持戒于不持之持。所谓尘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则如来之金刚宝戒。即自性之金刚宝觉也。余虽未能亲至名山。获登讲席。然沉以外。赞以片言。与名山诸上座。结一段文字缘分。庶不负虚云大法师苦心纵欲。而国恩佛法当与此山此寺。永垂永恒云。

 

云贵总督臣李经羲拜撰 

 

滇湖碧鸡山华亭峰靖国云栖寺同戒录序

 

......(上略)余于光绪壬寅循藏至滇。守死对于兴福。甲辰谒始祖到鸡峰。被请于榆之三塔。讲法华。至石钟演木叉戒。承众檀那推主钵盂峰。驱驰中外。重新故址。于丙午春。恭趋北阙。蒙赐护国祝圣之额。及龙藏銮印紫衣钵杖等。奉旨回山。遵敕修建戒坛。以挽颓风。值共和成立。设释教训以当令机。蒙孙袁二总统。及滇督蔡任。照历朝尊崇圣教。各赠匾额。命宏戒法。于庚申岁。屡奉督军唐。暨各主座令来省。命修建水陆说念场。蒙允赦狱拯饥。冷漠慈善。斋事既毕。本欲遂云水初心。嗣因唐帅与各主座。重兴此山名靖国云栖禅寺。坚请当家。以保遗址。屡辞未获。勉承其意。然滇之名胜虽多。惟碧鸡金马为冠。文件足征。至元时。有铉峰禅师。传中峰国师嫡脉。于斯结茅。名曰华亭。明有禅师相晟者。请额名圆觉。清代以来。虽略修缮。但叠遭兵燹。久成荒坞。至云来日。清风两袖。一钵虚悬。若惊骇不前。恐辜施主信念。由是勉力。仿效祝圣旧约。依循律制。开坛演戒。愿冀佛日重辉。汝诸佛子。既已发心。乞获戒珠。自今当年。仰体国仁。崇隆处死。克尽真乘。俾圣教以修明。均沾福慧。上报四恩。下益群品。汝等得戒和尚。梵语邬波陀耶。此云力生。成三乘说念力。生五分法身。(下略)云云

 

民国十年辛酉四月 佛诞日石饱读四十七世沙门德清虚云谨识

 

[附录]靖国云栖禅寺同戒录序

 

戒可传乎。则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从何处开。复从何啻。戒无可传乎。则一瞬一念。因果昭然。持之便登此岸。犯之则入络续。此波罗提木叉。是以佛佛相传也。予少受儒书。每喜诵王阳未来泉桥四句教法。后得泛览六祖坛经。及古祖师语录。益恍然悟善恶之本。与宗律之趣。戊午夏。迭丁先王母与先父之忧。丧中茕茕。顿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之语。适幕友王竹村君。探亲归省。为予说念鸡足祝圣戒坛之胜。及虚云上东说念主之行。己未七月。因悲伤断送官兵。并超荐历代先一火。乃延上东说念主来省讲经。主斋醮事。事竣。请上东说念主驻锡西山华亭。为十方云水。开建禅席。上东说念主许之。将于辛酉起。每逢春季。宏传戒法。振正僧规。嘱序于予。予识上东说念主久矣。然闻其妙悟秦岭以来。所至东海南洋诸邦。说念俗咸仰。复宣法于暹罗王宫。说念感乎清帝阙下。敬礼有加。法物屡赐。意上东说念主之定行内秘。慧光外朗。止不雅双严。无假律仪。而上东说念主必兢兢于传戒者何哉。则以去圣时遥。东说念主根绵薄。若不持戒。欲出三界。无有是处。况内之则缁流悭文字之缘。外之则白衣尽名相之事。求其止作一乘律仪。心念准乎轨范者。盖戛戛乎其难得。呜呼。僧败法末。状貌且疏。世衰说念微。矩矱难得。深悲东说念主天之多放逸。而服上东说念主之专宏戒律者。其宅心为不可及。故乐为戒录之序。而愿同戒者之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则岂独上东说念主之惠。盖诸佛之本意也。若夫华亭一寺。建始于元。赐名于明。铉峰禅师因感梦而倡建。相晟纲司得黎都监沐国公诸巨公之冷漠而重兴。中经镜清普照诸师。兴废迭更。至至今则断瓦颓垣。栖禅无所矣。然其地背山临海。完全以立足发慧。历代产名僧。若通禅师之高僧传。最近岩栖之诗冢。盖彰彰可考者。上东说念主者。其诸师之乘愿再来乎。愧予羽檄旁午。不成从上东说念主游。而连年用兵。抒轴告空。仅稍发帑。为上东说念主助。聊弁数语。以志吾歉。而表上东说念主之功。异日者。戒香普薰。若云满太虚。以成华藏宇宙。则上东说念主之功益著。而予之所夙夜默祷者。因重题其寺曰。靖国云栖寺。徇上东说念主之意也。

 

民国九年庚申冬十月靖国联军总司令官会泽唐继尧撰

 

[附录]靖国云栖禅寺同戒录序

 

戒如大明珠。能消永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离世速成佛。惟此法为最。此弥勒菩萨语也。昔者释尊将灭度。阿难求教。如来灭后。以何为师。佛告之言。若我灭后。以戒为师。等与如来辞世无异。呜呼。戒之贵也。璎珞经云。又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训一东说念主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东说念主三东说念主乃至百千。其福果不可称量。呜呼。倡戒者之又足贵也。自然难言之矣。方真理三藏之初来此土也。拟将菩萨律藏来。后于南海上船。船便欲没。省去余物。舟仍不起。及去律本。船乃得进。真理叹曰。菩萨戒律。汉土无缘。深可悲也。后沙门法进等。礼服礼祷。梦感弥勒菩萨亲与授记。自梦觉诵出别行地持戒本。与昙无谶三藏校之悉合。大秦姚兴宏始二年。西域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诵出梵网菩萨心肠秘诀。此土乃得戒学。吾滇古称西域国土。代诸先德。当不至受此厄难。即唐宋时分。梵刹森林弥望皆是。或亦易沾戒法。明清以后。递降寖衰。今有虚云上东说念主者。楚产也。本世家子。自少出家。行沙门行。历征灵感。后于终南深入禅定。彻悟自心。光绪季年来礼鸡足。见梵宇倾颓。释子废惰。怅然悯之。乃乞钵盂庵原址。结茅栖身。旋赴京请经。时清帝命稽典册。以明时鸡足最盛。颁藏三次。至清请经则自虚云始。又以上东说念主戒行威仪。迥超凡表。乃颁赐龙藏。玉印仪杖衣钵。并颁敕赐十方护国祝圣禅寺匾额。敕守臣李经羲保护。优礼有加。自是以来。上东说念主于祝圣禅寺。每岁传戒说圭表生。旧年秋会泽唐公。以滇省连年出师。死伤甚众。欲悲伤之。乃请上东说念主来省。建水陆斋醮事竣。复延往西山华亭。开十方森林。更名为靖国云栖禅寺。本年春三月。上东说念主将开戒于云栖。嘱序于予。予惟戒法之兴。不私成心于缁流也。且亦成心于俗众。凡今之东说念主。一讲话一动作。一思惟一合念。无不挟贪嗔痴三业以俱来。救此贪嗔痴者。其不不错贪嗔痴救之欤其当以清净悯恤救之欤。呜呼。吾读其文。何其言之深远也。自然近时求佛法者亦伙矣。上焉者以梵学为形而上学。求名相之渊深。中焉者。以梵学为文体。求文字之遍及。下焉者。则香花香饭以作佛事。礼祷在口。祸福迷心。比比皆是。求其自作身心人命之薰修。他作世说念东说念主心之救正者。渺不可得。梵学昌矣。国是照旧。东说念主心照旧。何哉何哉。则戒学之不昌。戒学之不昌。则戒师之难得。戒师者。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师。谓其戒行可师。禅定可师。灵巧可师。绝非泛泛缁流不错语此。虚云上东说念主。甫来时说念行内秘。声誉不兴。惟吾师石禅老东说念主游鸡足山归。尝亟称之。民国初元。上东说念主来省倡释教训。始得常相过从。至旧年来。又数与上东说念主会于省。至是缘益深。交益久。钦重上东说念主之清修梵行。而叹吾师亟称之者。为不谬矣。今上东说念主宏开觉路。续此戒灯。使社会东说念主心徐资涵育。或者教育所不足之地。宗教当能救助之。故予乐为之词。予久堕世网。于梵学未有所得。而孱病连年。也曾沧海。亦欲屏百事而从之游也。

 

民国十年三月 云南省长周钟岳谨述

 

[附录]滇省碧鸡山华亭寺同戒录序

 

碧鸡山为滇会胜地。其得名自汉祀碧鸡之神始。山有华亭寺。则元僧铉峰实创建焉。年久倾圮。清康熙间重修。咸丰间复毁于兵燹。光绪九年重修。苍岩环抱。林木幽邃。下瞰昆池。一碧万顷。予每游其间。徬徨瞻顾。意必有高僧。如慧远说念生辈说法谈禅开东说念主醒觉者。而未之见也。庚申冬。虚云法师应当说念请。自鸡足山来驻锡于此。予久耳法师名。遂随喜送之入山。接其议论。望其神采。深远静穆。使东说念主意消。予于梵学涉猎甚浅。私心暗喜净土一门。便捷修为。后果极大。法师闻而印之。一日枉过。赠以佛像佛书。为予说净修之法。给予法师之不我弃也。益决其精进之志。法师又约予住华亭寺。续开莲社。予固愿为刘黎民者。早晚当践此约也。法师将以辛酉三月开坛传戒。嘱予为同戒录序。予惟梵学以戒定慧三字扼其要。戒律不严。则禅心不定。禅心不定。则灵巧不生。欲灵巧到此岸者。必自持戒始。法师于光绪丙午。曾谒阙蒙赐龙藏衣钵。并护国祝圣禅寺额。回鸡足山拓宝刹启戒场。信从者甚众。鸡足为迦叶入定之所。厥后名僧无虑数十。然如法师之大振宗风者。何可多得。今又演戒于华亭。华亭在省会之地。四方闻风。奔走而来受戒者。当倍蓗于鸡足。戒学盛兴。既有以拔众生出三界。而东说念主杰地灵。兹山亦因以生色焉。故乐为之序。他日莲社宏开。予更将濡笔赞扬净业。而续晋东说念主高贤之传矣。

 

民国十年辛酉二月吉昆明陈困叟谨撰

 

敕赐饱读山白云峰涌泉禅寺同戒录序

 

尝闻渡海须凭筏。到岸不须舟。盖众生心。因地具足佛果。为拯迷故。特开便捷。从一实相。权说三学。广及恒沙秘诀。皆不出乎此也。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说念已。下世动作佛。故知法虽寂灭。必须行于有作有为之戒。而趣于无作本有之无上菩提此后已。则上根利智。一言之下。悟得戒相如空。当体无作。何有持犯之名言哉。独是惑业苦三。如海无涯。若无戒航。将安渡越而诸佛大悲。如月印水。数数示生。无有穷已。我释迦世尊于菩提场。示成正觉。先容许肠。以拯迷流。欲令一切万物。咸知本源。自性清净。但以权小不任。曲隐尊特。脱珍著弊。俯应群蒙。保证摆脱。缘分制戒。其为利也溥矣。故优波离尊者。愍念来今。严净毗尼。亲承佛赞。独标第一。外现内秘。其实一乘。迄于唐之说念宣讼师。宏兴戒学。海内悉遵。嗣续连接。分灯寰宇。拯拔诸有。其惟南山宗乎。是以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修学东说念主。若不持戒。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呜呼。同滞末流。去圣时遥。佛法荒僻。东说念主多懈怠。虽有智者。其如倾盆何。虚云薙戒兹山。勉身以说念。潜迹秦岭。

冀极心宗。旋以慕访圣迹。于光绪壬寅。循藏至滇。掩对于昆湖兴福。甲辰谒始祖于鸡峰。经榆城。僧俗请讲法华于三塔寺。时鸡足戒法音沈响寂。复请余于石钟寺。传演木叉。戒期圆满。承众推举钵盂峰。勉为之事。驱驰中外。募缘重辟故址。丙午春恭趋北阙。蒙赐护国祝圣之额。及龙藏銮印紫衣钵杖各法物回山。遵建戒坛。期振颓风。值共和成立。倡设释教训以当令机。蒙孙袁二总统。及滇督蔡锷。仍照前朝尊重教。各赠匾额。命弘戒法。庚申岁。受唐省长继尧之聘。主修水陆。荷蒙依佛等慈。赦囚拯饥。事毕欲隐。复请余主理云栖。缘弗能屏。己巳夏以泥像缘分。游化沪上。归山扫塔。为众讲经。奈因前当家。达公和尚归西。首众携手到沪。请余守护。而舟师部长兼闽省主席杨幼京先生。前主席方声涛先生。率同官绅。亦极敦促主理。责以兴利除弊。弘隆处死。缘熟若此。谊弗辞焉。查本寺自圣晏国师开山以来。绪衍无替。迄宋成平二年。敕赐白云峰涌泉寺。诏建戒坛。延及明末。永觉贤祖秉戒莲池。大弘法化。丕振宗风。时号凸起。迨清季。先戒和尚妙莲老东说念主。中兴本寺。全山焕然回话。漳郡南山寺。槟屿极乐寺。两颁龙藏。化洽一时。然以东说念主根昧劣。未能祖率。虽奉旨传戒。八日即完三坛。法体如是。固无增减。而悬揣老东说念主未尝不无感慨焉。矧五夏专律。犹有未逮。数日三坛。岂范来学。今特商同人人。改为五旬。庶几照章羯磨。方堪授受。仍遵惯例。开坛演戒。愿冀佛日重辉。法轮常转。汝诸佛子。既已发心。乞授具戒。果能圆信圆持。则戒体具足无余矣。自今以往。仰体国恩。崇隆处死。克尽其能。务俾圣教修明。均沾福慧。上报四恩。下益群品。惟坛仪既不雅。名相须识。汝等戒和尚。梵语邬波陀耶。此云力生。谓成三乘说念力。生五分法身也。羯磨师涤除惑业。成就尊容。熟谙师训导界限。整肃威仪。尊证师举检七非。圆成三聚。白四羯磨。诸师印可。得为比丘。比丘者。华言乞士。谓乞表里法喜。资养身心。至大觉岸。皆从坛上诸师。获全说念体。恩莫大焉。每逢戒师节腊。当虔焚香遥礼。以报孕育圣胎之厚德。以不负国恩拥护之深意。各东说念主出家之本愿长途。

 

民国十九年庚午 佛诞日司律四十七世沙门古岩虚云述于饱读山圣箭堂

 

南华寺同戒录序

 

末法既敝。毗尼久衰。不独新进四众。不知戒律为何物。即当世之堪称善学问者。亦多言而不行。行且不密。坐使世尊宏法范世之悲愿。古德高贤阐教度东说念主之苦心。如崦嵫落日。连接如缕。云投足桑门。栖影佛域。岁月电逝。倏七十余年。既说念业之无成。又行持之多缺。在山门为赘东说念主。在佛祖为不肖。每念及此。如矛刺心。往岁粤中仁士。谬采虚誉。迎来南华。付以重担。嗟乎。六祖示寂。至今垂千三百年。五叶云礽。遍于震旦。何曹溪起源反塞而不流。南华门庭倾而颓丧。追思其故。皆往昔之东说念主不审毗尼。一往放逸。有以致之。使悉能严净戒律。仰体祖意。则何至有本日乎。窃南华之衰。不自今始。憨祖当日。中兴录已慨乎言之。矧云去憨祖日远。才力更逊。侈言重兴。难于往日。本年冬复经四众请求。结坛说戒。说念德才位。俱属忝窃。第为说念场。及晚近秘诀计。亦谢绝峻辞。于是于十月吉始。至十一月晦。五十余日之中。日与求戒弟子。切磋开导。尽云所知。而换取诸师。启发备至。愿戒弟子辈。今此后时日凛若在坛。持之终形寿。如居浮囊。而渡瀛渤。则定慧因之日增。秘诀因之日盛。云老矣。愿若辈念如来慧命所寄之戒法。祖师形神所栖之说念场。勉之毋或忘焉。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无量寿佛诞日南华司律沙门虚云序于信具楼

 

[附录]南华寺同戒录序

 

释教入中国垂二千余年。其为教之经典法例。礼节戒律。久已深入东说念主心。与中国原有儒说念两教交融领路。因为国民信仰。思惟之支撑。是故历代佛法之盛衰兴替。与国政之治乱得失。饶关有计划。此凡稍治国史者能言之。晚近佛法衰微。吾粤特甚。僧规不整。尼行不修。木腐虫生。森林制毁。于是民间对于佛法之信仰。失其要点。世说念东说念主心。遂多遗憾。政府于宗教一律保护。东说念主民信仰之摆脱。尤不肯轻加遏制。顾为风化顺序。杜绝后患起见。僧尼细行。有为成法清规所不许者。自不得不以插手为保护。藉正歧趋。其有真的修行。精严戒律者。则有护持而无遏制。此为吾粤四众所共明者也。惟是宗教之事。多么尊容。立于主理地位者。教中短处。倘不急起自谋改善。以一定例制。照料信众。则宗门多事。信仰奚存。此其关系于僧尼善信者为轻。而关系通盘社会者为重。故就吾粤本日论。欲求回话佛法。将舍冷漠戒律。末由挽救。良以戒律不讲。则善信无从整王人。僧伽无从纠正。森林之制。固难复起。佛法亦正未易重光也。今虚云和尚以僧界大德。来主南华。第一事即在意传戒。可谓老眼无花。知所务矣。济棠治军理政于南服。敬恭桑梓。想望升平。对兹出奇盛事。敢不竭其淳厚。为吾粤三千万喁喁望治之父老昆弟诸姑姊妹。祷祝和平。祈求康乐。爰为叙其缘故如左。

 

广东绥靖主任陈济棠撰 

 

[附录]南华同戒录序

 

曹溪至智药而始著。南华至卢祖而法传。由是说念被大千。宗流五派。法轮常转。法席常温。洙泗禅林。沿袭一脉。虽令韬法师以后。寂寂罕闻。历五代迄宋垂数百年。始见重辩禅师一轰毒饱读。递明憨山禅师继起。重振南宗。一时海内礼帽。皆以导扬佛法为己任。厥后智丙宝缘朝宗大休。法法相承。心心密付。距憨师七十余载。又有雪樵为之报告。二百年来。虽不乏东说念主接踵。然传授持之举。未有如本日虚老和尚之盛者也。虚老和尚为严净毗尼。宏范三界之大德。悲晚近佛法之衰微。愍吾粤僧伽之蒙谤。掬涌泉法水。甘霖遥颁。振曹洞宗风。梵莲重茁。徇广州释教居士林之请。传四众大戒。俾三学圆成于一瞬。三昧之中。示劫海菩提之业。诚以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故佛子闻虚老卓锡南华。已种求戒因矣。大路之门。尚无拙工。况天东说念主师乎。戒如宝镜。照法无遗。持此宝镜。谁愿失坠。憨师当日寄示禅堂弟子。亦殷殷以佛言。尊重波罗提木叉。盖能守戒。虽沉外如在傍边。若不奉戒。对面犹沉。虚老法号原与憨师吻合。盖大权菩萨。乘愿再来。求戒诸子。想已共体前旨矣。汉魂曩以绥靖是邦。瞻依梵宇。感传灯之席黯。承法驾以垂光。大觉门开。永留广荫。华严会启。同证前因。汉魂方以典军北鄙之身。又拜绥靖东区之命。未遑参学。总觉缘悭。惟心香一瓣。五尘俱净。是则汉魂得序斯录与有光也。

 

广东省东区绥靖委员李汉魂序 

 

云门山大觉禅寺同戒录序

 

正遍知之垂化。真霖雨于黎民。悯恤等应。甘苦咸沾。秘诀宏开。三根普利。真如妙体。本烦闷说。觉海波腾。非航莫渡。劳我觉皇。兴慈运悲。无说中显说。无修中说修。权开便捷。巧运悲怀。应病施方。无药优劣。对症者良。秘诀无量。透机者当。先唱梵网。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瘥。如囚出狱。如远行得归。离世速成佛。惟此法为最。佛言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楞严谓三决界说。成无漏学。四种明诲。赞扬毗尼。一切众东说念主。若不持戒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四分律谓此耐久住世。佛法得炽盛。若不持此戒。世间皆暗冥。直至金河顾命。以波罗提木叉为师。故知一代时教。总以戒为入说念之本。成佛作祖之基础也。勿轻小罪以为无殃。一瞬造罪。殃堕络续。一失东说念主身。万劫不复。一息不来。即是来生。既为佛子。须知戒之妙义。造律仪之渊深。三聚五篇之半满。性遮互环之重轻。法体行相之幽玄。若不解晰。受之何益。法者。佛为罗□罗初制十支净戒。二十四门仪则。十二年中。为无事比丘制傻头傻脑十学处。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并一切随律威仪三千。八万无量细行是也。体者。即临坛时。十师座前。正受戒时。运想一切尘境。亦是得戒之因。刻骨铭心。时刻守护。以戒为能依。心为所依。心法和合。名为戒体也。行者。即依所受之戒体。二六时中。或读或诵。或礼忏安禅。不越毗尼而行。名为戒行也。相者。佛制傻头傻脑十具戒。一百八十四种羯磨。逐一戒相中。轻重开遮。成坏两缘。此即法相也。一切善业等事。如法当行不行。此名止犯。如法当行即行。此名作持。若一切恶业等事。不当行而行。此名作犯。若不当行即不行。此名止持。若罔知止犯作持。则开遮全晦。故律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如能依教奉行。守持无染。可名真净说念器。稍有叛逆。则失僧仪。故云护戒如护浮囊。不可蹧蹋。否则丧身失命。被报怨罗刹所吞矣。而今去圣时遥。东说念主心浇薄。甘堕失足。鄙视律仪。妄言摆脱。著如来衣。甘作狮虫。毁詈议论。能不愁肠哉。欲求菩萨净戒。作将来眼。宜须把稳遵行。各处传戒者众。未审以何为怀。徒盗其虚名。不虑其后患。求戒者多。守戒者少。若贼香疤作饭票用。哀哉哀哉。放手二俱失益。盗名者自误误东说念主。贼法者不但不解法体行相之义。究不知出家为何。以此盲盲相牵。把兹无上妙法。变成砒鸩奸巧。世讥寄生草。蛀米虫。良深感慨。冀诸来学。仰体佛祖弘规。勿忘诸师训导。酿成秘诀栋梁。庶使东说念主天有归矣。本山是偃祖独创。阐绣花旨。妙衍嘉猷。糊饼畅明。进取一字。显露真机。说念震寰区。龙天拥护。王臣钦崇。化轶群表。世称云门宗。自元以后。信根薄弱。淳风寖息。嘉音停响。整理乏东说念主。遂成荒坞。真身虽存。知者渺矣。云因重修南华。追慕灵树遗踪。探悉乳源有肉身。躬亲访觐。得瞻真容及南汉御碑。始悉为云门启源说念场。礼毕旋南华。即向当说念宣布。请其保护。蒙李公任潮。李公伯豪等发起重兴。令云主其寺。义谢绝辞。虽勉崇拜。即于癸未岁。腊月旬日就事。积劳成疾。八易寒暑。略获端绪。金容完成。拟设祷告宇宙和平法会。恭奉圣像升座。以酬檀那庄修善愿功德。不意好事难成。无故拖累。使事放手。直至酷热。请求戒者。恳请以路远跋涉为念。请施便捷。传受戒法。情不得已。悯彼哀诚。遵佛仪范。循序授之。戒虽顿受。各须克志薰修。从今当年。仰体国恩。崇隆佛法。俾处死畅达。均沾福慧。上报四恩。下济三有。庶不负如来悲愿救世之赤诚长途。

 

岁次辛卯六月 幻游比丘虚云序于云门丈室

 

高鹤年恒松居士游山记述

 

昔世尊礼塔。善财南询。垂范河沙。后昆以轨。法至华夏。遗址名胜。鸡足天台。胜境名蓝。在处恒有。凡所参谒。或为宏法。或为结缘。或求忏悔。或祈疑难。自私益他。各乘其愿。总皆不出山外有山。古圣先贤。四方云水。赵州行脚。三登九到。事昭日月。岂在陈设。不外聊叙前贤。以启后进。凡奉佛者。孰不铭心哉。因有鹤年高居士者。为说念心殷。不辞劳瘁。跋涉山川。脚迹海角。遍寻圣迹。或礼名山而修忏悔。或访学问而决疑问。或住兰若而行佛事。或随人人而结良缘。任处闲静。真的摆脱。实为难得。兹因沪上从佛诸贤。钦居士风。令叙历览各处名胜。集为纪行。启发旧事。问序于予。予自光绪二十二年。识居士于金山。次于秦之终南。及滇之鸡足。今偶遇于沪。间数十年。瞻其说念貌。恒久雷同。卓卓可风。诚为可仰。故尔聊弁数言。遗诸来者。用昭事实长途。

 

偈 曰

 

游山游海游江湖 游尽江湖一物无 贪赃枉法谁著价 满怀明月自歌呼

狞龙望钓徐冲浪 彩凤瞻罗欲下梧 石头路滑青天也 吸尽西江笑野狐

 

草鞋走遍海角 不落有家无家 处处澄潭古月 平淡觉地仙花

琴弹无字之曲 步踏白牛之车 随缘无遮净界 在处出水莲花

 

星洲居士林特刊序

 

己亥六月。转说念弟子广义以书来。言星洲释教居士林。将举行廿五周年挂牵。乞云一言。云老且病。境缘身心。均不胜任。第念居士林。为转说念法师暨李居士俊承创建。转说念曩与予有同参缘分。李居士夙有组护法团之洪志。而星洲居士林。经二十五年之踵事增华。以有本日。云又乌得无一言哉。夫佛本烦闷。言即乖说念。而缘何三藏十二部灵文。光涵寰宇。即千七则公案。亦信古传今。不外欲因其显说念耳。今之学者。只欲多知多见。转为法缚。昔临济祖师于三顿棒后。始说出佛法无多子。缘何无多子。只认识见此心肠而已。无多子一言。历尽甘苦之言也。云今亦以无多子孝顺各位。试看诸经中。如心经。“不雅闲静。”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楞严经。“歇即菩提。”圆觉经。“诸幻皆灭。非幻不灭。”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择一二句。或于公案中取一则。精研覃思。于使劲之久。一朝豁然领路。说念在是矣。四大海水。皆同此味。一滴净蜜。中边皆甜。愿与各位子共之。今星洲居士林创建历二十五年矣。回溯此二十五年间。转说念法师与俊承居士。几历勤苦。乃能转法轮于他乡。流芳誉于南州。立卓然不拔之基。树千秋永恒之业。二十五年光阴。岂易易哉。东坡句云。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活水。

 

亳园集序

 

丙戌夏以粤省当局。为求减国民浩劫。举办祝愿消灾荐灵法事。邀云到穗。筹酌一切。是时云因幻质欠宁。适汤雪筠居士。亳园集稿成。嘱云寓目并为之叙。自惭文字缘薄。加之老眼昏花。拼凑披阅。叹为希有。何也。如来不扬化。世间皆暗暝。佛日既普照。幽暗悉光明。故佛以大事降世。为度众生。演妙法音。欲令黎民。咸出苦轮。同登智地。如霈霖弥布。草木蒙润。无如世变日亟。法说念垂秋。于大觉正说念。怨谤迷信。匡扶挽救。有赖诸贤。居士深鉴于此。发菩萨心。成此文章。标曰亳园集。志期普利。其功德不可思议也。

 

劫外余音序

 

嗟乎。世衰说念微。唯物是尚。三毒横流。五欲狂炽。佛言末劫。此其时欤。欲拯救之。端赖宗教。宗教者。是以诱掖东说念主心。趋于至善。足以改俗迁风。补政事之不周。其宜冷漠也明矣。宇宙不管何教。老是导东说念主为善。为治心之法。如佛则济度众生。使众生脱苦。儒则重伦常。使东说念主各尽份。本无异致。所不同者。儒则著重世间法。佛则世间法外。更有出世间法。深浅不同耳。今滇南郑永熙居士。集佛儒两教之精义。融冶一炉。编成名曰劫外余音。简而显。精而微。真救世之宝筏。可谓阿伽陀药矣。乐为之序。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春 幻游比丘虚云识于韶乳云门丈室

 

卓庵诗集序

 

余朝峨山追思。翠峰过夏。有卓庵不知何许东说念主。遍历诸山。遇之数数。一日出其诗集乞序。余曰。西来直指。教乘尚扫。何有于诗。况叙乎。卓曰。非敢传世。仅以传家。余曰。若认得家。则不须传。卓曰。事是这个。其如贫乏何。余曰。如是也可叙焉。禅曷为而有诗也。自行东说念主言简意该。一念相应。吐词拈韵。时常为士医生所诮。世以文字难僧。僧亦遂以文字应世。或飞驰世典。殚心杂学。将无上妙法。视为具文。正高眼藏。沦乎声色。以致寻枝摘叶。四六精详。处处驴唇马舌。噫。秘诀一至此耶。一变而语录。再变而辞赋。三变而为诗文。佛法何可言哉。自然。亦不可概论也。当不雅其东说念主。为怎么耳。其东说念主见谛真。则言言至理。语语明宗。假山水以寓其怀。借时物以舒其臆。如远公之招陶刘。佛印之契苏黄。大慧之于子韶。诗亦何妨于禅哉。但不以见长。若以此见长。诗精则亦诗僧而已。而况以之为名利之阶。登攀之具。其言虽工。其行不可问。行不可问。心更不可知矣。言至此。卓庵点首点胸而已。余曰。子名卓庵。处伦类之中。而有以自强乎。出风尘之表。有以自致乎。非庵无以见卓。非卓无以名庵。行住坐卧无非庵。无一非卓。如是则能诗也可。即不为诗也可。则余之是以叙者。非叙其诗。叙其庵。叙其能卓也。更进一解曰。不堕悄然机。

 

弘一人人全集序

 

刘居士绵松。辑弘一人人全集成。屡书问序。余以老病衰朽。视听失用。投军云门。碰到世乱年荒。工未及半。心力尽瘁。笔砚荒废。欲辞却而居士请益坚。乃为之序曰。昔本师释迦如来。将欲示寂。语群弟子。我灭度后。汝等比丘。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如我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叉者。华翻名戒。戒为德本。能生定慧。成就万行。比丘无戒。势如醉象。决骤乱蹴。不仅伤身。亦且害物。是故戒住则僧宝住。僧宝住则佛法永住。世尊又言。狮为百兽王。威力无比。为敢犯者。惟毛中虱。方渐羸耗。终乃灭尽。吾法辞世间。其威力有如狮王。毁戒比丘。无异狮身之虱。毁吾法者。乃此辈也。金口所宣。警惕备至。千载以下如闻謦欬。晚晚世衰说念微。忘本逐末。明于责东说念主。昧于律己。如法修为。千难得一。佛法凌夷。有自来矣。弘一人人。未出家前。固世所称为翩翩俗世佳令郎者也。及既受具。诸缘顿息。灵顶赤足。动止循律。身材力行。追导师之芳踪。振坠绪于末造。影衾无愧。明德在躬。令闻四溢。海宇从风。于是世之知人人者。无不知有戒法。敬人人者。无不知敬佛法。荷担如来家务。师非其东说念主欤。今距师之卒读。将十年。无问识与不识。问师名靡不感概向慕。其为世重如是。岂无意哉。读斯编者。倘能求师于艺坛以外。庶乎近之。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佛诞日 幻游比丘虚云序于云门山大觉寺丈室

 

弘一人人事略序

 

说念本无为。法惟见性。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应迹。皆立时指引。俾各明本心。除此更无余蕴。古今诸善学问之言行。或权或实。无非欲学者就路归家。当下了悟。脱去镣铐。本无实法与东说念主。末法以来。世风日下。水鸟法音。遂成依稀。木叉颓丧。师范日稀。能无悲乎。是以诸佛菩萨。垂大悯恤。乘大誓愿力。而束缚息。弘一讼师。乘愿再来者也。不雅机合宜。志弘南山目的。以救时弊。亲自推行。行持是尚。毕生无懈。闻见生钦。今师弟子僧睿等。将师事略刊而行之。自为利他。以报师恩。属予为记。予曰予非能文者也。何能记。因仰人人律行。述其行愿以劝世。若能体人人之心。如律行持。则人人辞世。无法可施。如或否则。虽建恒沙宝塔。以挂牵之。于事何补。纵使讼师再来。恐亦对面不相识也。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幻游比丘虚云序于云门山大觉寺丈室

 

弘一人人传

 

师讳演音。字弘一。别号晚晴。又称二一老东说念主。原籍浙江平湖李氏。寄籍河北天津。父筱楼公。以进士仕宦部。母王太夫东说念主。光绪庚辰。父年六十八得师。诞时雀衔树枝降其室。乃师应世之喜兆。天赋颖异。甫就傅。过目成诵。才弱冠。凡诗文电刻。悉皆领路。戊戌政变。奉母南下。侨沪滨。庚子修业南洋公学。乙巳东渡日本。于上野学校习好意思术。旁究音乐。中国粹生入上野好意思专者。自师始也。试辄冠军。申明杨溢。东说念主皆称之。在沪创办文化社。强学会。海上字画公会。与名士袁希濂。许幻园穆恕济等。相互和唱于沪滨。文名大著。旋主教典籍音乐于浙江师范学校。辛亥创新后。应陈英士聘。主太平洋报笔政。加入南社。及同盟会。其爱国之心。无时或已也。师初好研宋元理学及说念书。曾诣虎跑大慈寺。断食三星期。身心愉乐。始倾志佛乘。戊午。师年卅九岁。丁艰。奔虎跑礼了悟和尚出家同庚具戒于灵隐寺。自兹尘缘顿断。归悟本来。破衲草鞋。随地闲静。然不雅苦起悲。不违所乘愿。度诸多情。不辞劳瘁。丁丑驻厦万石岩时。战云实足。东说念主皆劝其内避。师以护法念固。不避艰险。题其室曰。殉教堂。于此见师入丧胆之境矣。先是辛未春。师以护教心切。维法情殷。叹兹时丁末季。魔强法弱。木腐虫生。欲图挽救。非严整佛戒。别无善策。于白湖法界寺。佛前发誓愿。弘南山律宗。夏应朱子桥将军之请。在慈溪五磊山。办南山律学院。无何因魔事辍。后即随地讲律。循机说法。但成心于世者。靡不倡导。每怀中国律宗。慨自南山宣祖重兴。至宋灵芝照祖继起。以后七百余年。虽代有冷漠。其中尚有未尽南山精微。盖因南山三大部。早失于扶桑。迨至清末。由海盐徐居士。始将三大部。从东瀛请归。刊于天津刻经处。多有遗漏。不少错谬。师不辞殚精毕力校正之。取正续藏等。广寻披究。潜心沟通。遍登科外律丛之微弱。分科标点。提纲振领。表列谛视。使条分缕析。微者著。隐者显。续佛慧命于垂尽。編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本。羯磨随讲别录。弥陀义疏撷录。律钞宗要随讲别录。南山宣祖略谱。晚晴集等书。又尝校正科文。点阅行事钞等书。嘉惠后学以无穷。厥功不可思量也。壬午驻锡温陵养老院。中秋后渐感微疾。但力拒医药。惟专念经。寻且绝食。遗嘱后事。付其高足妙莲法师。遂于九月初四晚八时。念经声中舒缓西逝。荼毗后。获舍利多数。灵骨分塔于承天开元二寺养活。距生纪元前三十二年庚辰九月二十三日。俗名息霜。字叔同。春秋六十有三。戒腊二十有四。师之积修胜德。灵巧高远。允为近代南山律宗匠范。其弟子僧睿等。以师生前文章欲发行于世。用益自他。而报师恩。以书请传于余。云因僻处西南。未亲师座。故对师之说念德。密行幽邃之事。诚难尽识。加之晚景多病。笔砚久疏。何敢妄作。但久仰师高行。恨未能见。忽闻恶耗。不禁悲恸。痛为秘诀隐衷也。故不敢辞。至于文字倒置。翰墨交加。咎莫能辞。但望阅兹传者。以师之律身说念德险恶。因慕其矩范。笔其简略。难免摸象之诮。遗哂大方尔。

 

立誓参禅不看经律广记博闻

 

凡看一切经籍。虽云广记博闻。反塞我方悟门。不如一门深入。尽空整个。自有相应处。决不赚东说念主。只消坚心。此事旷劫难逢。我与诸东说念主。多生错过。今不勤劳。便待何时。挨舍身命。毕竟乐讨个分晓。若不如斯。永堕地狱。倘或见谛。上宏下化。以报佛恩。若不如斯。亦永堕地狱。

 

因博奕有感寄劝念经

 

慨自五欲染濡。东说念主心倒置。有耳目误用其明智。多情绪妄生其念虑。当为者不为。不当为者胡为。比比然也。即以博奕论。帝尧作围棋以教丹朱。是以使之奕通也。武王作象棋以示子孙。是以使不忘军备也。其意善。其虑深。迨传之后世则否则。以之比礼。则不成检束身心。以之比乐。则不成欢乐相识。以之比诗。则不成素养秉性。奕之为事。其无对于风教也明矣。而庸愚之辈。沉酣于中。贤智之流。亦为所惑。竭见识焉。竭情绪焉。喜怒见于色。饿体肤焉。空幻身焉。赢输蕴于衷。废时妨业。莫此为甚。古君王以之化愚。今反以之诱智。古圣东说念主以之示警。今反以之自荒。是以陶侃投之荆江。而不失为贤士。此举世不宜为之。而偏多好乐。可为深长吁气者也。乃若身列缁流。称呼释子。上思奉事诸佛。下思济度众生。静则默会弥陀。动则正言直行。以及行住坐卧。常常收摄其身心。证说念歌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舒缓。不为八风转。不被五欲牵。多么摆脱。多么闲静。矧夫樗蒲围棋。骰掷陆博。皆瞎说念心。妨废正业。为佛深戒。而乃贪之好之。如世间膏梁子弟。旷荡庸夫。可耻甚矣。沉沉以思。吾东说念主共生五浊。苦多乐少。寿短业长。纵使今朝成佛去。乐邦教主已嫌迟。安得不火急修为。宴然自安乎。然东说念主类之不成无老幼男女贵贱贤愚者。理也。亦势也。老者光阴有限。时不待东说念主。若不修省。转瞬就是来生。故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是老者所当念经也。少者岁月深长。前景雄伟。若不修省。则少年早夭者。不知凡几。故偈云。莫待老来方念经。古坟多是少年东说念主。是以少者当念经也。不管男身女身。内具贪嗔痴。外缘杀盗淫。若不修省。不免沉坠。况不信因果罪福。不达三藏经文。若不修省。三途难免。是以大路不分男女相。菩萨曾现女东说念主身。是男是女。不可不念经也。经云。为东说念主豪贵。从礼事三宝中来。若不修省。则贪得一家温饱。而反招来千家怨嗟耳。经又云。为东说念主贫贱。从不信因果中来。若不修省。必受虚浮卑鄙之报。更恐丧失东说念主身之苦。惟智者能觉照早修。愚者不信覆藏。故岂论男女智愚之东说念主。只消急早精诚念经。自然灭罪消愆。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赶快。又何有博奕云夫哉。惟愿由一家之东说念主信佛。更能劝一乡之东说念主念经。一国之东说念主多信佛。更可劝尽地面之东说念主念经。深望同道之伦。切切回心念经。不作有害害成心也。

 

示禅东说念主请益三不是随拈数语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愚智悟东说念主灭亡宿。愚者不知佛是心。向外浪费空碌碌。空碌碌。不见佛兮只见物。竟日茫茫无了期。堕在贪嗔无明窟。智者至友即是佛。看见影响少回护。功夫作辍石压草。春来依旧山水绿。山水绿。楚歌不似江东曲。无案可稽贼为子。六六原来三十六。悟东说念主悟佛即是心。是心无非是见佛。抖擞枯肠只这是。不安名号与湾曲。销有归无唯一真。从空起色万象纷。放去也。言即心是佛。收来也。非心亦非佛。如若铁蛇把关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老夫忒模糊。诸东说念主纰漏画葫芦。

 

戒通畅侍者酒并偈

 

甲戌岁秋。云初入山礼祖殿。见祖坐龛内。一金色须发状如欧东说念主之像者。名曰通畅。虽坛经未见纪载。而诸籍中称侍者。为波斯太子慕说念而来。性好酒。于祖在日许其偷饮云云。又于龛之右。设一酒亭。金碧檀栾。备极高明。中具香炉花瓶酒缸杯箸。余怪以问香火僧。僧曰。侍者好酒。不献则不利。余谓尔辈欲饮。以侍者为雉耳。僧曰。和尚若不信。请验之。乃命其注酒缸内。守视之不数时。而酒化水矣。三日如是。怪矣。溯劝通畅侍者戒酒。以达不雅可公为第一次。憨山清公。为第二次。撤其酒器。为文祭告。越今已三百余年矣。侍者那时已戒酒。岂已后又再饮耶。悟后仍迷。无是理也。余重思之。恍然有悟。侍者于侍祖日。饱尝法味。必不嗜酒。即使偶尔偷饮。经达不雅憨山之劝。亦必断除。缘何至今。仍有烈酒化水之异。其必野狐精怪之辈嗜饮。以侍者为凭籍。此一念之邪也。以邪招邪。于是一班闲神野鬼。感应其邪念而来。侍者不饮。而野狐精怪及闲神野鬼皆大醉。酒乃化水。理不当有。事则无疑。于是余决然撤其酒亭。毁其杯酌。奉侍者于伽蓝殿。重塑其像。使两手空空。不复提壸。因为之偈曰。

 

侍者有德号通畅 誓辅祖庭众所尊 东说念主多谣传师好酒 师奉千佛无此风

想是佞恶窃尊誉 嫁罪自饰将无同 今为拈出雪此耻 长伸两手振吾宗

再告通畅侍者文

 

丁丑秋。寺内僧俗多病。众议纷纭。以格侍者酒供为词。因再为文以告之曰。维岁丁丑。维月庚戌。是月之朔。壬申之日。南华禅寺当家虚云。提醒监院合山人人等。虔备清斋酥酡妙供。沐手焚香。上禀祖师。告知尊侍曰。云以不德。入侍祖庭。举坠兴废。三年于兹矣。各事进行。均称胜仗。正派恢宏殿宇。百工斯勤。惟自本年入夏以来。僧众匠工多病。多样医治。后果殊微。岂以云改建殿宇。重新祖庭。而未禀命乎。云朝干夕惕。积劳成疾。此心当为祖师所谅也。谓为禁格侍者饮酒乎。则佛制戒律甚严。以酒器过东说念主者。五百世无手。云不敢以害侍者。及祸僧众也。因之曾为偈以戒侍者。今僧众工匠。又因病而触及禁侍者饮酒问题。云不得不上禀祖师寂光加被。再告侍者绝酒耽禅。并以解一般僧东说念主之惑。我中国自仪狄作酒。禹饮而甘曰。后世必有以一火其国者。其旨深哉。延及周初。众东说念主皆中于酒。其时流风所被。必有极骚扰社会纪律者。于是周公作酒诰曰。酗于酒者。系归周杀无赦。可谓严厉之极。降至唐宋元明诸代。无往往有酒禁。而禁终不成绝。此何故也。必有所至矣。夫酒之性有二。一日麻醉。二曰兴奋。平庸东说念主以之合欢。以之解愁。诚以平庸之东说念主。处五浊恶世。八苦交煎。借酒消愁。其中固似别有天地。何也。中酒有三。大醉则狂。狂斯乱。中醉则昏。昏斯沈。微醉则酣。酣斯畅。昏狂皆足戕己害东说念主。不必论。即以舒心而言。亦不外麻醉神经。奋兴血脉。使其微适。将平时报怨焦闷。抑郁恐怖暂忘却耳。过火醒时。则借酒消愁愁更愁也。平庸东说念主不知禅悦。乃以醉乡为极乐宇宙。故沉禁之而连接。若乎通畅侍者。亲侍祖师。必得甚深禅悦。即本日僧众禅堂坐香。试问到初地定时。百骸调适。身心俱忘。万象如如。孤明绝无仅有。此时意境。以视哺糟啜粝而为舒心。不亦天渊也哉。初地尚如斯。甚深禅定可知也。明夫此则不戒而自戒矣。自今以后。不许滴酒入祖庭。如有疹厉。云自当之。用是禀我祖师。启我侍者人人。告我僧伽。自兹共励。爱戴祖庭。侍者功德。福济无穷。表里清净。顿消滓尘。灵源迸溢。枯木发荣。山门宁静。共转法轮。

 

自祭告以后疹厉渐消人人舒缓少病少恼

为妙法禅东说念主刺血书道华楞严经籍后

 

光遍河沙。随地无非般若。量等法界。拈来老是法华。柱杖转法轮。非空非色。脚跟流藏典。何幻何真。拶破虚空。露何处音讯。辟开尘土。出地面经文。四十九年无字而演半字满字。五十余轴。一乘而谈大乘小乘。漫猜大海扬沙。休认虚空定橛。本自现成。不假贝叶。森罗万象。墨迹自然。只因不了即心即佛。故尔将经觅经。是以析骨剥皮。打开生面。刺血沥胆。永作芳型。本寺化主妙法依云。戒律精严。雅慕五宗。归心三藏。血染长毫。点画昭本来面目。神凝楷体。挥洒露无位真东说念主。字字白牛放光。圆成八万。行行红莲现瑞。灿烂三千。法华经。楞严经。霞漫纸背。心肠品。行愿品。光溢经文。以此传家。消历来之习气。将兹劝世。回演叨之妄心。榜样津梁。舍此其谁。岩也禅关未暖。教海何亲。别国追思。一肩明月。睹血印之灵文。伟哉迦叶起舞。不雅实心之苦行。允矣须弥低昂。索文以纪恒久。序跋以志岁月。由是思夫一乘奥典。无上经王。名尚难闻。而且受持书写。必须亲历宝所。施如意以济生。得见衣珠。驾白牛以度世。是以微心显见。证圆通以消魔业。运粪出宅。得记□以成菩提。见闻随喜。俱沾利益。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其血印与海墨无殊。苦心同二经并载矣。特书其后。

 

大乘妙法莲华经后跋

 

妙法莲华经者。大乘无上一切万物成佛之妙典也。这一卷经具在当东说念主。当东说念主只因不成辟尘得见。是以历劫漂沈。循环束缚。故我世尊悯恤。开示悟入。无非指点本具。其奈愚钝不信不悟何。故重重譬喻。各类宣扬。寓无为于有为之中。假有言阐烦闷之化。服气者高妙三界。悟入者永脱循环。以至一香一花。礼念举手。创垂功德。无不摆脱。大矣哉。不可思议之极致也。生某归诚三宝。痛念双亲。未卜起伏。欲报劬劳。请僧书此大法。祈先一火脱化。七祖超升。并祈嗣禄繁昌。功名显达。余曰。此诚追远之大孝也。略举简略跋之。此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度尽一切世间。天地以之清宁。家国以之康泰。东说念主物以之安阜。一火灵以之超升。只在当东说念主信受奉行之如何耳。若止获福度幽。则亦渺乎小矣。普愿随喜见闻。得睹是经者。悟本具之真经。识未生之面目。自为利他。情与冷凌弃。均沾法化。则佛恩已报。又安有过去之不脱化。现有之不迪吉也哉。书此以告见闻者。

 

云南开建华亭寺常住所置山场原野分处置院记

 

大元至正时。元峰玄通禅师。于天目山中峰和尚处。发明心要。于此开建碧鸡山华亭寺。至未来启楚僧相成。感沐国公黎护法。疏赐圆觉寺。历元明清碑记可考。贤哲间出。几经隆替。清末劣僧辈出。被豪劣将原野山场侵占已尽。民国八年。寺僧圣缘等。将寺概行卖与华裔设为游场。云自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奉疏请藏经。创建鸡山十方护国祝圣寺。适政变。毁寺逐僧。云即会商海内大德。奔走南北。设释教训。立僧学。及办理各慈好功绩。力护僧产。挽回教权。遂退养鸡足。至民国九年。联帅唐继尧。请于五华山讲经修水陆忏。命重兴本寺。名靖国云栖禅寺。云视旧基向申寅欠安。移向坤艮。因挖土得古残碑。亦名云栖。不知起于何朝。碑存海会塔内门之上。将寺基重挖去土一丈八尺深。培堆左手青龙。填平右手深坑。创修天王大殿。经楼。大悲阁。各殿堂。各僧寮。凿放生池。堆养活山。七佛塔。海会塔。灵泉岩。云霞洞。山下招堤寺。松隐寺。净耳山。善觉寺。山邑村潮圣庵。西门胜因寺。各处庄田下院。各寺圣像。买回金山原野界址。东从寺下山脚至海水。左顺海至冷水塘底。母猪龙箐。右顺海刺桐沟。顺苏家村。松隐寺前山脚为界。南至三华山顶。左大箐与太华山毗连。直下牛鼻村。大箐口。右从太华望海山顺大山路。直下太华寺青龙山顶。至松隐寺右山神庙箐。与太平寺山毗连。抵苏家村塾堂后路为界。西从背光山顶直下白华山箐。法毕尧上山神庙山顶。左上西坝山顶。与碧鸡关高峣山毗连分水为界。右顺岭直下牛鼻村。大箐口分水为界。北至母猪龙箐与普贤寺山毗连。左顺水下冷水塘底海水。右顺箐上祭祀台。从过龙岗随碧鸡关大路。西坝山岳分水为界。前山脚至海自冷水塘至刺洞沟。共用去银圆二万四千九百八十余元。建开山祖塔于三华山。净耳开山祖塔在牛鼻村大箐口大贲山。雪窗和尚塔在祭祀台。岸栖和尚塔在白华山。大义和尚塔在西坝山。福兴庵塔在老太山。说念桂和尚塔在燕子沟青龙山。相成和尚塔在刺桐沟。松隐开山塔在松隐石虎岗。广永和尚塔在苏家村塾堂后。月轮和尚塔在松隐山前。全山周围。共载有省公署宣布碑四十八块。连修寺塔圣像。买各处田产庄房下院。共费百万余金。复愿森林永懋。历遂古而镇常。佛法长兴。经尘劫而永恒。是为记。

 

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谷旦福建饱读山幻游虚云重建并题

 

曹洞宗四十五世妙莲老和尚塔铭

 

和尚讳地华。字妙莲。别号云池。生于说念光四年甲申七月十二日子时。福建归化冯氏。父书泰。出家福州长庆。离尘后请龙藏奉怡山。母杨氏。受菩萨戒。师年二十一甲辰。礼饱读山量老和尚出家。得戒于怀公。助量老建饱读山大殿。臆测一切。威丰甲寅。量公老和尚退席。以师继。时堂宇倾颓。佛粮缺少。师募于台湾及南洋群岛。回建法堂大寮回龙阁。及阖山各殿堂寮塔院岩洞茅棚下院。暨城内白石两塔。盖头换面。又筑下院河说念硚路。置田供众。复以钵嚫祀父于长庆。奉母老于千佛庵。助监院达本觉空古月等。兴雪峰崇福林阳各寺。创建槟榔屿极乐寺。漳州南山寺。光绪甲辰。请龙藏二。一安南山。一供极乐。丙午兴宁德龟山。丁未功毕。七月十二日。趺坐谓侍者曰。传话监院。护持常住。时至吾行矣。合掌向西念经数声。瞑目宴寂。逾时顶尚热。入龛数日。面色如生。身发异香。荼毗后。分骨于饱读鹤二山塔院。 铭曰 维兹窣堵。钦怀祖德。妙法莲华。名实不忒。忆昔南溟。汗漫鹏翼。入海文殊。涌现他乡。尊容极乐。上荷帝敕。邑注相需。为说念蕃植。既护祖庭。又维众食。竹苞松茂。六和藏息。非师之功。谁有其力。勒文贞玟。同瞻屴崱。

 

孙古岩虚云敬题 

 

南洋槟榔屿极乐寺祭妙莲老和尚塔

 

拈香云第一瓣香。匪从天降。不假地生。第二瓣香。六处收不得。遍界不曾藏。第三瓣香。非空非色。不息不常。爇向炉中。专申养活。

 

白灵堂上。死亡师祖。泉涌发秀。极乐启祥。性悬慧日。说念悟真常。裔孙岩自滇池还山。千山泥水。几处炎凉。清风满袖。皓月盈荒。罗太虚以作供。即法界以为餐。伏愿 出那伽定。来格来尝。佑我后东说念主。枝杈流芳。

 

偈 曰

 

自从帆海入山来 烁破虚空没点埃 万里风涛凭定力 多生福慧总兼赅

灯传古佛家声远 法演三乘祖域开 窣堵波前呈一偈 光辉回照灿三台

 

祭戒尘法师文 维

 

佛历二千九百七十有五年。岁次戊子六月初二日。幻游比丘虚云。谨以香华素馐之仪。致祭于 戒尘老法师之灵而告之曰。呜呼哀哉。吾说念其穷兮。闻法师之卒读。奚不伤悲。吾说念其未穷兮。何人人弃我之速。而与世长辞。呜呼哀哉。秘诀没落。僧德枯燥。不惧因果。不畏清仪。放辟邪侈。靡所不为。披时期之锦衣。盖掩护之有辞。惟我人人。有德有守。不为世移。嶙嶙其骨。岩岩其仪。行住坐卧。惟戒是师。僧德在戒。戒住说念丽。处死久住。说念在于斯。舍兹不求。非吾所知。呜呼哀哉。忆昔逊清末叶。我避居于终南兮。师万里而来窥。讫掩对于滇池兮。复早晚之将护。护龙藏于京师兮。胼胝昆季而不辞。兴教育以育才兮。师靡役而不与我俱。念卅余载之胜侣兮。几形影而未离。独砥柱于南天兮。续慧命之如丝。忽凶耗之骤降兮。不觉老泪之潸湿。痛哲东说念主之已逝兮。吾说念穷矣。吾将安之。呜呼哀哉。尚飨。

 

祭太虚人人文 维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仲春之月日。幻游比丘虚云。谨以香花清供。遥祭太虚人人之灵曰。月黯吴江。波生法海。顿归兜率。谁挽狂澜。嗟配头人。怀智而来。忍悲而去。来也何迟。去也何疾。大愿未成。我怀何极。中外缁素。莫不哀伤。况属秘诀同根同气者耶。予每赞叹菩萨现应化身。尊容佛土。以般若之慈舟。渡众生于愁城。燃炬烛于昏衢。宣义谛于上国。古东说念主云。每见善学问如优昙花开。甚言其希有也。人人荷如来家业。为末法津梁。住世期长。天东说念主有赖。又何期去之速耶。予耄年入曹溪。勉为六祖奴郎。舂米负石。手胼足胝。日月如迈。衰病渐侵。其精神远不足三十一年在重庆相见时也。今人人舍筏先登此岸。其乐可知。而况人人弟子。济济多才。灌溉灵根。使其抽条发干。敷花秀实。复散为金刚种子。遍满三千宇宙。即是以慰人人之灵。即是以报佛祖之恩也。夫复何悲。尚飨。

 

祭载居士传贤文 维

 

年月日。幻游比丘虚云。谨以香花之仪。致祭于故戴公季陶之灵曰。呜呼。公生于艰屯。秉董笔而兴邦兮。拯我元元。方汉业之未半兮。遽夺主而宾喧。慨国是之不可为兮。乃效汨罗之自沈。顺流沉终未膏乎江鱼之腹兮。自谓托佑命于不雅世音。由是早晚礼诵。而发无上胜心。披法铠。振法饱读。为法界之干城兮。亦为众生之南针。昔吾如来。付护法伟业于国王大臣。公其不忍三武之祸重见至今。方期天假其年兮。永为北辰。忽动悲心。行真法养活。继药王而焚身。呜呼哀哉。我将永怀于斯东说念主。尚飨。

 

挽郑茂岗有序

 

辛未冬。妙知居士率瀛眷。奉其太翁茂冈老居士。南归中山。次于镜海。以弥陀生日西归。寂于莲华峰下。云叹曰。茂公莲华国中东说念主也。即其生平行谊。所植善因。已超东说念主天果德。况其家子孙家族。多归依三宝。勤修净业。经云。西方佛号一历耳根。永为说念种。茂公宿根深厚。今者机熟。故超出东说念主天。令见闻之者。当亦知所勉欤。为具挽章。申敬遥礼。 词曰

 

百年大事都如梦 一排春秋九十年 此日翻身归觉位 往生直指令前缘

信知净业成婚业 离却东说念主天入佛天 子职若真全孝德 为亲当植火中莲

曩者饱读山方丈室 君家老小曾促膝 知君南返郑公乡 未遑慰问维摩疾

忽惊天末老东说念主星 放光却在弥陀日 吁嗟尘世本无常 百年一觉亦非实

唯有西归安乐园 得瞻瑞相为第一 东说念主子事亲说念在斯 记住法华一声佛

若入无生不二门 方知非物非无物 我今遥礼莲华峰 心香一瓣波罗蜜

 

[附录]营建云栖禅寺七众海会塔碑记

 

塔之口头。汉梵不同。或云塔婆。此云方坟。或支提。翻为灭恶生善。或云窣堵波。此云庙。或云斗薮波。此云护赞。唐音或称宝塔。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东说念主胜。二令地信。三为酬报。凡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阿含经云。有四种东说念主应起塔。一如来。二辟支佛。三声闻。四轮王。又十二缘分经云。有八东说念主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阿罗汉。五阿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轮以下安一露盘。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初果二露盘。乃至如来安八露盘。又僧伽律云。初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地。将作塔处。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侵佛地僧地。西南作僧房佛塔。应高显处作。不得塔表里染洒衣唾地。佛说如是安塔。必有一定之制。法说念东来。六合森林作之。滇垣华亭寺之门外平冈。正派本山脉唇口。遍安祖塔。殿阁门向反偏私。靠山不正。形家之说。虽不足信。然亦不对佛制。考其修塔年月。皆清嘉庆。意古代必不如是。又时常三祖共一塔。又有叠土成俗家坟式者。虚云禅师来住此寺。以改殿阁门向为先务。诸祖之塔必另择吉壤。兹卜得寺东后山。别抽一枝。下结佳城。营建七众普同塔院。院之基层周围竁窀。如寮房。每窀可安二罐。中为过去诸祖灵骨。左为比丘沙弥优婆塞。右为比丘尼式叉末那沙弥尼优婆夷。计七行各五层。可窆一千傻头傻脑十东说念主。院中立大塔。上耸至楼顶。表层塑弥陀接引像。中安全部华严。下肖地藏菩萨像。周围安七众牌位。如下窀顶后开三大圹。备将来塔满众骨之所。纯用石砌成。额书海会塔三字。取莲池海会之义。院两廊各三楹。以应自修净业者。亦便守塔。师意在使先一火后尸骸。无不摄归安养。塔院告成。诸祖觉灵与现未念经七众。皆当来净土圣贤。塔满千傻头傻脑十东说念主。皆得生西。由此千傻头傻脑十东说念主。展转相劝。乃至百千万亿东说念主。复展转相劝。乃至无量盛大。善男人善女东说念主。皆知信愿念经。皆得往生安养。法师如是。当得不可称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石门两傍砌以碑。师嘱余记其颠末。师曰。非但欲记其年月也。有一可为世劝者。不可不附记。方迁诸祖灵骨。有照章荼毗者。有依俗棺葬者。有说念明贯公和尚。其棺齐备。上有蚁聚沙土。叠成塔式。中并无蚁虫。众羡之。试启棺。见公合座皆白金色。祥光可儿。衣履全化。面如生时。考公塔铭。为其徒岩西所作。记公行业自作掩。但记其生于乾隆壬寅三月。并不记僧腊几何。世寿几何。考说念光三年。重修寺碑。有觉贯立字。则公于说念光中尚在本寺。公与前辈妙相师名本空者。皆持大悲心咒。而护灵感者。公幼时伤足出家。后早晚礼大悲宝忏。廿余年不辍。一夕梦入池洗沐。觉而通身流汗。足疾全愈。后又开建兴源寺。中兴潮圣庵。又不载地名。今亦无考。但就廿年受持大悲心咒一语。已足知公道生修为早入大悲菩萨大誓海中。临死亡时。蒙佛菩萨接引。往生品位必高。至今已近百年。忽示现色身光相。令东说念主心爱惊叹。更足证三业无瑕。鸡犬不留。四大变幻之身。竟成金刚不坏之体。从上诸祖。所不易见。那时见者闻者。皆获四悉檀益。后续滇高僧传。公其居首。公名觉贯。说念明其字也。其聚沙作塔之蚁。果何处去。亦如五百猕猴戏笑作塔。旋绕作礼。福报忉利乎。亦如千千游鱼。沾活水父老之法施。而得度生天乎。事虽无征。而理有势必者。经云菩萨不雅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畴昔诸佛。于此益信。蜎飞蠕动。佛性宁有区别。其余诸祖各有塔铭。兹不赘。

 

民国十三年甲子四月圣诞日 张璞谨撰并书

 

[附录]游昆明云栖寺记略

郑子健 

 

华亭寺距昆明城西三十里。左枕好意思东说念主太华之峰。右带碧鸡玉案之岫。前俯昆池。航舶来去。如游大圆镜中。东望虹山。一峰独秀。鬈曲入城。五华瑞云。排空若盖。万木萧森。双塔掩映。其美艳殆难言状。灵宫梵宇之所托也固宜。元延祐庚申。元峰玄通和尚栖止是山。募捐建寺。遂成巨刹。继主者皆明高傲僧。精修苦行。咸同以降。佛法渐衰。此山名华亭。殆自鄯阐匡国侯高氏建楼台华顶。云鹤翔空。取华表鹤归之意。故名华亭。并以名寺。民国九年。虚云禅师应唐公继尧之请。由鸡足山祝圣寺飞锡来兹。易名靖国云栖禅寺。乃竭数年元气心灵。以兴云栖。金碧嵯峨。遂为全省梵刹之冠。今寺内大殿共五楹。高百尺。广数十丈。佛像尊容。所塑五百罗汉。有血有肉。此外有天王殿。不雅音殿。藏经楼。雨华台。放生池。海会塔。祖堂。方丈。钟楼。饱读楼。其宏阔可知。寺中修竹成林。绿阴蔽日。夏季不暑。冬令不寒。茶花万株。红映云端。玉兰之大。杏花之茂。为省会之冠。寺中题咏。多属孙铁州。钱南园所书者。寺门悬明代杨升庵(慎)一联云。‘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巘外。’‘群峰朝大驾。雨晴浓淡。倚栏东说念主在绘制中。’可见兹山之胜矣。

 

记高鹤年居士

 

佛法西来最上一乘者。直指明心见性。令东说念主当下成佛。真为生死事大。决志割爱离亲。扩充寻师访友。超出妙尊容路。余于清光绪间。发心仰慕金山。参学习禅。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嗣朝五台。终南嘉午后谷。住小茅蓬。一说念放下。杂毒扫尽。摄念归心。颇得闲静受用。时有高鹤年居士。访说念而来。一见相契。大有缘分。叩问参禅功夫。余云穷参力究。终能发悟。古东说念主竟日行脚。未尝动著一步。竟日吃饭。未尝吃著一粒。君可能否。居士随向翠微茅蓬。亲近法忍上东说念主而去。余觉有未了缘分。往峨嵋。朝鸡足。礼迦叶尊者。见有十方僧众。来山朝拜。无食宿处。因此发意。就钵盂庵蹧蹋原址整理。开单接众。蒙我佛加被。龙天护持。建造大殿经楼。各堂等百余间。春来传戒。夏时习学。秋间坐禅。冬天打七。民二往北京。请。说念出沪江。居士与月霞法师。办讲经会。宏法利生。听者甚众。法会殊胜。创佛经畅达处。梵学丛报等事。利益寰球。余奉藏经回山后。于民九。居士来滇相聚。到我鸡山。九重岩下。狮子林间。七里松阴。熊猿巢窝。住一遗残茅蓬经夏。深受瘴毒。由余派东说念主请来滇池。时省主及诸公。送余主理华亭寺。由余更名云栖。开办说念场。法侣希少。居士发菩萨心。即赴江浙。邀约戒成修静诸法师等。滚滚而至。配合宏扬法化。居士后返故里。舍家归公。与沪上简玉阶诸慈善家。合创妇女安老搭救院。净土说念场。界限宏大。远说念来学者颇众。兼办各式慈善。及上海义赈会。搭救水旱灾。放赈等事。民十四年。寺中东说念主众缺粮。帆海来沪。时居士救灾未回。叠函邀请来申。先容与王一亭狄楚青等诸公相见。高谈无佛之世。直指当东说念主之心。皆大直快。承诸老捐助。不下二千元。其时福州饱读山。首座二东说念主。与省主代表。前来邀余回话涌泉寺。居士再四相劝。诸公与我送行余亦劝居士集稿。速印名山游访记。山外有山。余说在家居士。为说念数十载。游访名山。参寻学问。出奇之事。若我等出家东说念主。发上品心。行脚参访。沉不带柴和米。万里不费半文钱。随在院堂能赶斋。到处寺庙好挂单。化小缘可补零用。还有一钵千家饭。在家居士。真的行脚熟谙身心。参访学问。则大谢绝易。有钱不成带。无钱不成行。寺庙难借宿。无钵亦无饭。冲风冒雨。栉风沐雨。受寒暑。忍饥渴。历尽诸苦。言难尽也。明代徐霞客。游山玩景数十载。糟蹋之士。当前高鹤年。游山访说念三十余年。无钱之东说念主。余与居士。无可非议。此段缘分。不得不记。余不会文。但记事实一二而已。庚申初夏昆明云栖兰若虚云客于沪江不雅音静室略记。

 



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JzEngine Create File False